您现在的位置: 爱51代码网 >> 范文 >> 文章正文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在凝重的乐声中,新生高举着标识着威尔顿中学四大信条的旗帜庄严地步入开学典礼的大堂,象征着智慧之光的蜡烛被点燃了。诺兰校长骄傲地向家长和学生追述着学校辉煌成就同时,当然不忘强调威尔顿学校之所以成为全美最优秀的预备学校是源于他们所孜孜遵循的教学原则,即所谓的坚持了一百年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和优秀。

  约翰﹒基丁老师,这位“船长”带着他与该校传统不相符的教学理念到来了。于是在这位“船长”的引领下,学生们看着前人留下的毕业照,领悟了‘CARPE DIEM’(拉丁语,意即‘seize the day’ 抓紧时间),及时采撷你的花蕾,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让学生撕书,鼓励学生挑战传统和权威,让孩子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要学会自己思考,成为自由的思想者;让学生站在讲桌上,学会时刻用不同的眼光看事物;在绿茵场上,让学生在振奋的音乐声中高呼着鼓舞人心的诗句,充满力量的踢出自己的球;让学生听口令踏着自己步伐前进,明白虽然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很困难,但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步伐,走自己的路。

  于是学生们在他们称为地狱的学校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十七岁的少年们充满了激情的重建了“死亡诗社”,吟诵自己的诗。尼尔的父亲一心期望儿子将来进入医科大学而为他安排一切,但年轻的尼尔有着自己的梦想,在基丁老师的鼓励下,他感到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价值,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参与“仲夏夜之梦”的演出,赢得了掌声一片。一向沉默的托德也被引发出激情,呼之而出焕发着的灵感的句子……

  然而,在代表着传统的教师眼里,基丁老师的做法是与学校的传统格格不入的,是非正统的教学方法。“误导,冒险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当他们认识到自己不是莎士比亚或莫扎特时,他们会为此而恨你。艺术家,自由的思想家,17岁的自由思想家。”在他们看来,孩子们的独立思想只是胡思乱想,他们要循规蹈矩的做所谓的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是顺从而不应去思考与求索。在家长眼里,就是受了老师基丁老师的“蛊惑”,才会如此叛逆,敢于做出违背父母意愿的事。

  最终大家面临的悲剧性的收场,年少的尼尔因为无法得到父亲的理解和沟通,不能拥有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基丁老师也被免职。这一切难道真的应该把责任归于基丁老师吗?然而正是基丁老师给了学生以最好的启迪,找到真正的自我,敢于追求。虽然在传统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是显得有限的,但是最后,胆小的托德带头高高地站在了自己的课桌上,高喊着:“Captain!my Captain!”却是最好的证明,基丁老师是成功的。

  教育不是为了制造同一模式的机器,而是“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让学生发展到最能代表他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完善更高大的自己,教育不是为了适应,教育的使命不是说教,而是唤起,“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

  传统教师派的成员说,那些十七岁的少年没有资格有什么思想,他们应该遵循的就是那些他们引以为傲的教条“传统、荣誉、纪律和优秀”而已。连学生的思考的都被认为是胡思乱想,思想都不能由自己主宰,那么学生在此时只能说将成为所谓的“教育”的奴隶,还有什么自我的存在。教育者没有剥夺学生自由思考的权力,教育是为了鼓励学生深http://www.qiake.net 入内心,去发掘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拥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明确自己的方向。从孔子阐发的以“君子理想人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到亚里士多德所说“自由民”身心陶冶的“自由教育”,教育无不以人格的完善,思想的自由发展为内涵。

  当一个目的并不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候,它对自己有何意义?目的与信仰、理想、追求一样,当它不是自己的时候,它算什么呢?然而,在现实中,教育者往往像剧中尼尔的父亲一样,力图为孩子规划一切,为他们预设了将去实现的目标,强迫他们该做什么而不该做什么,与此相应,教育的目的往往便成了教育者的目的,教育者成了教育目的的主体,受教育者成了教育者之目的的对象(被教育者改变的对象),受教育者自己在教育中成了无目的者,或者他的目的变的无关紧要了。教育家杜威就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由受教育者固有的活动和需要来确立,反对任何外加的为未来做准备的教育目的。教育意味着人之自我生成,而不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所谓培养。是人的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而不是他者的追求、由他者来完善“我”。因此,教育的目的,也只能是“我”之目地,而不是由他人代替“我”而确立的目的。外在于“我”的目的,只有为“我”所接纳、认同、内化、才对我有意义。除此之外,一切外在的目的,都是对“我”的强制,是对“我”之主体性的压抑,都是以“我”为工具,而实施“他”之目的。因此这种教育目的对“我”来说,就是非“我”的目的,也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

  再看当代,中国的教育,冷漠的教育,基础教育中一切为了应试,用董云川的话说,有的只是“无奈的校长,委屈的老师,偏执的家长,可怜的学生”,校长要么选择成为制度的帮凶,要么成为“不适时务”的校长;教师只能在这种制度和规定下为应试教育培养人才,能让学生考高分的老师就成了所谓的好老师,评优晋升都与升学率挂钩;家长一心只想子女成才,非上名牌重点不可;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就成为这种教育的牺牲品,甚至有人不堪重负和升学的压力,选择结束年轻幼小的生命。每个人眼里只看到考试,分数,升学,何来心灵的沟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正在泛滥,以致孩子们还没有爱上学习时就已经厌倦了学习,这种“教育”里出来的大多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人,人又何谈自我的追求,自我的完善,在这里,人的最基本的情感和心灵的沟通却成为奢侈的事,变态扭曲的所谓“教育”。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输赢》读后感
    《难忘的八个字》读后感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访谈录读后
    宁要……不要……》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金融改变一个国家》读后感
    《春宴》读后感
    中学生兴趣爱好调查问卷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输赢》读后感
    《难忘的八个字》读后感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访谈录读后
    宁要……不要……》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金融改变一个国家》读后感
    《春宴》读后感
    中学生兴趣爱好调查问卷
    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周年庆典筹备方
    《新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蔡李佛拳》观后感
    《大胃王》观后感
    读《夏洛的网》有感
    《来不及说我爱你》观后感
    《青春期》观后感
    深圳的爱情经得起多少考验观
    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观后感
    《砍掉成本》观后感
    《夫妻的那些事儿》观后感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