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答案 语文 (一) 1.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答案】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
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2.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3.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月下梅花因光色幽暗而比晴雪梅花更显空濛灵动。
②因为幽光能激发人的想象,人的想象被放大,人格也就被放大,更富有情思。
③因为光度影响了态度,月光与日光所带来的美感是不同的。
4.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4分)
【答案】①通过古墙和疏竹把北窗的光影之美形象地描绘出来,强化了作者对北窗的偏爱,因为此处更宜于读书和写作。
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营造了诗的意境。
③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变化。
(二)1.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答案】⑴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⑵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作用:①为了突出雾的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2.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
【答案】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中都有模糊性。
3.“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4.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答案】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三)1.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答案:①选择的是一个日落黄昏、清清河畔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场景的宁静与和谐,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②场景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人与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③景中融情,场景描写融入了“我”与“她”约会时的喜悦之情。
2.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女主人公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现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
(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
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3.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
答案: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得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
②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句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
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4.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
答案:①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美丽、纯朴、灵性。
②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四)1.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
答案:①期盼回家和回家后亲切温馨的感受。②生命(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或亲密交流的感受。
2.“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与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欣。
3.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①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③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五)1、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4分)
答:(1)生命的根基;(2)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
2、'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1)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2)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
3、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4、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忧虑。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D、'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E、作者从自己种菜的小题材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大'的文化特征。
答案: B C(B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亲近土地后的一种幸福感;C主要表达了对人们远离土地的一种焦虑)
(六)1.根据原文,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限30字以内)
答案: ①惜时;②敬业;③勤奋;④俭仆。
2.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案: (1)虽已年迈,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此为“追赶”之意)
(2)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积极进取。(此为“晨曦”之意)
3.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 (1)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
(2)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从全文看,这句话含有人到老年,只要有一种精神动力,仍能充满活力的寓意。
B.“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几十年。”这是说,父亲一生辛劳,但一生清贫,除了这块表,什么也没有留下。
C.“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是秋天。水红菱绽开了,春之桃打朵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这段描写主要是反映作者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D.“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作者通过拟设的泉路上父亲的这句发问,引出“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的自励之语。
E.父亲已经辞世了,“我”也“进入暮年”,“怀表很老很老了”,作品表现出一种时间无情、人生无奈的思绪。
答案:AD
(七)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3.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人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答案]A、C
(八)1.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
[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2.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答案](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3.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www.qiake.net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案](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愈伯牙遇知音和艰苦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案]A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