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备忘录读后感 《国情备忘录》看到有关耕地问题的《坚守18亿亩红线》这个章节,想谈谈读完这个章节后的一些思考。
在这个章节中,通过一些权威的统计数字和具体案例,充分说明了中国耕地的重要性,如果我国有限的耕地持续减少,我国可能会因为过度依赖进口粮食而深陷国际粮价市场的价格波动之中,甚至会受到国际粮食大鳄的操纵和垄断,我国将面临粮食安全问题甚至可能引发世界性粮食危机。因此,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五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最新数据,在跨入2009年那一刻,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已经压在警戒线上。绿色的可耕地面积相比十年前,减少了1亿亩。那么,是谁在吞噬我们的耕地呢?文中明确指出:“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最大因素,在1.2亿亩减少耕地中,生态退耕8065万亩,占70.9%。那么剩下的近4000万亩耕地到哪里去了呢?文中用大量的案例暗示,地方政府或是征地或是圈地,大量的耕地被侵占甚至非法侵占,主要用于工业区开发、出售给房地产商用于其他商业用途或是闲置待升值。 http://www.qiake.net
地方政府热衷于“圈地运动”主要有2个原因,一个是为了“政绩”,另一个是土地财政即扩大地方财政的预算外收入。在这样的双重刺激下,地方政府以所谓的“拼地价”,即以协议出让低价位的土地价格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来做大本地的GDP,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工业用地协议出让中的预算外损失,对于房地产、商业用地,地方政府一般采用拍卖、招标、挂牌等市场化方式尽量高价出让土地,获取高额、可自由支配的、以土地出让金为主要形式的预算外收入。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无节制的过度逐利性“圈地”行为。根据统计表明,2009年,地方政府所的土地出让金达1.5万亿。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锐减,如果这1.5万亿都用于公共服务,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土地出让金一直账外运行,缺乏实体程序的有效制约,缺乏强力的外部监管,这1.5万亿到底怎么用的,谁说的清楚?
那么,对于政府的逐利行为缺乏约束,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其一,是政府性质的潜移默化。政府是民事主体,但政府决不能是商事主体。如果政府成了商事主体,那么所谓的市场秩序就徒托空言了。其二,因事实上的商事主体地位尝到甜头的各级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无法自拔,只顾赚钱,而对只烧钱不赚钱的公共治理就会索然无味,只赚钱不服务就会演成常态,导致政府的重要职能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的缺失和不到位。其三,政府逐利所得的每一分钱,都出自民众的腰包,都是民众的损失,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社会矛盾和冲突近年一直高发,以致年度维稳经费达5140亿之巨。
那么,在政府过度逐利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已逼近极限的当下,谁能给过度逐利的政府套上笼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