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大弟弟从北京给我女儿寄回来了零食,还给我寄回来一本倪萍的《姥姥语录》,我才惊喜的知道倪萍又出新书了。就像十几年前看她写的《日子》一样,我几乎又是如获至宝似的一口气看完了。晚上回家还讲给似懂非懂的女儿听:告诉她北京有多好,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像你大舅那样上北京上大学。老公也破天荒的看书了。论文网http://www.751com.cn/
记得大弟在市里上高中的时候住校,周末我经常去给他送饭菜什么的。有时候路过卖书的地摊,我就会翻看一阵子,选两本适合我们看的。那时候很便宜的,就记得第一次花两元钱买了本郁秀的《花季雨季》,那么厚,觉得挺值的;还有后来五元钱买了本商谋子的《处事高手》,给自己买的,觉得也值。大弟见了:“唉,姐,怎么还有书啊?”“我买的。”“幺,你还买书啊?”“啊怎么样?”“行!”再后来两元钱买了两本打毛衣的书,直到结婚后有了女儿,看着书给女儿勾了双毛线鞋,感觉还行。就是像一只脚上的,太大了也没大穿。在娘家的时候,爸爸是干食用菌的,他常年定科技报、食用菌方面的书,以后还定了《幽默与笑话》。大弟吧每次放假回家都会拿几本书回来给我看:什么《读者》啊、《青年文摘》的、还有《故事会》之类的。在大点就往家里拿名著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三国演义》、《红楼梦》还有借的爷爷的《倚天屠龙记》。这些我都看不大下来,很多繁体字都不认识奥,似懂非懂的乱翻。大弟是学数学的,他从大学里带回来的数学家《陈景润》我看了印象特深,能从中体会到每一个成功志士背后所经历的艰辛。还有以后的《约定》、《简.爱》等等是晚上坐在被窝里看的。。。陪着这些无声的朋友一起笑一起流泪,感觉真实。到了婆家啊想找本这类的书简直是大海捞针,书少的可怜,整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锅台转,也没空没心思看书了。感觉结了婚就是比结婚前会过日子了,看见书摊也舍不得乱花钱给自己买书了,倒是女儿要什么的书就买什么的。还是大弟了解他老姐!
我们没有倪萍那样的姥姥。我们的姥姥在妈妈还没结婚的时候就去世了,姥爷在我上3年级的时候也去世了,模样我都记不清了。3个舅舅如今也只剩下一个打光棍的大舅了。记得小弟小的时候有一年暑假,他去了几个同学家玩,都不在家,有的去他姥姥家了,有的去他姨家了。他急得垂头丧气的回来找我妈发牢骚:”人家小孩都有姥姥都有姨就我没有姥姥没有姨没地方去。“
还好有个倪萍姥姥那样的奶奶,只是已经去世一百多天了。正像人们说的那样:活着快,死了也快。奶奶偏瘫、小脑萎缩、失去记忆有七八年了,我们对她的回忆最早也要在八年以前。奶奶长的慈眉善目、对人说话和蔼可亲、是个善良的老人,有一双巧手做的一手好饭菜、为我们全家人缝棉衣棉被。奶奶生在旧社会,沿袭那些老封建的传统。从我记事起就记得奶奶高高的个裹着小脚、长长的头发窝成小缵,整天背我们累驼的腰。走路拄着拐棍。
奶奶有四个孙子就我一个孙女。小的时候奶奶走的动走亲戚总爱带着我,因为我比那几个小子听话,走到哪也比他们呆的住,每回陪奶奶走亲戚都住上七八天,一放假奶奶就来我家叫我走亲戚,怕弟弟们跟着,就骗他们说干啥去一会就回来。等我回来我那俩弟弟知道是去走亲戚了就急得直哭。我们一般都是去奶奶的娘家我的姥姥娘家,和大姑家隔得很近,姥姥娘家没有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在姥姥娘家呆不住了就送我去大姑家,大姑家有表姐表妹还有表弟跟我玩呆几天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