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层,灰白色、土黄色中厚层至厚层硅质岩。
三层,紫红色、灰绿色页岩。
四层,紫红色、灰绿色页岩夹砂岩,顶部为一层厚砂岩。
五层,土黄色、砖红色薄层粉沙岩夹紫红色、灰绿色页岩。
六层,砖红色、肉红色薄层粉砂岩。层理发育,可见一层薄薄的白云母。
七层,紫红色页岩夹土黄色中厚层粉砂岩。
八层,土黄色中厚层砂岩夹紫红色页岩,页岩含量约10%。
九层,紫红色页岩夹灰色薄层粉砂岩。
十层,紫红色页岩,含有大量笔石,如中华笔石。
十一层,灰绿色、紫红色页岩夹粉砂岩,含有大量腕足类化石。顶部可见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泥质灰岩,呈透镜状分布。
红花园组:一层,灰白色块状含生物碎屑亮晶灰岩,生物种类较少。
二层,灰白色块状微晶生物碎屑亮晶灰岩夹硅质条带。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古杯、海绵、角石、海百合茎等。
三层,灰白色块状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生物种类单一,主要为古杯。
桐梓组:一层,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微晶白云岩。生物较少。
二层,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含生物碎屑微晶白云岩,顶部可见一层紫红色页岩,俗称“桐梓页岩”。含有大量的藻席,叠层石,生物碎屑构造。
下覆地层 娄山关组:一层,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微晶白云岩含燧石团块。
二层,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微晶白云岩,可见溶洞。
二.岩石地层单位
1. 娄山关组(∈ls):1930年丁文江先生在遵义娄山关命名娄山关灰岩,后经演变,尹赞勋将其称为娄山关组。本区娄山关组主要分布在大洼和小谷农地区,构成了乌当背斜核部地层,主要岩性从上到下 含大量燧石团块及条带,在本区出露厚度不祥,未见底。产出的生物化石稀少。
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微晶白云岩含燧石团块。
2. 桐梓组(Ot) :1940年张鸣韶,盛辛夫所命名的桐梓层。1950年中国区域地层表将其正式称为桐梓组。在实习区主要分布于大洼和小谷农地区,主要岩性、底部为杂色页岩,分布不稳定,在大洼见,上部向东西两侧见肉红色结核、内碎屑、冲刷构造。在黔北地区为桐梓页岩厚度远远小于标准地区的页岩。黔北含钾岩。同标准地区相比:颜色不一样,桐梓地区灰绿色页岩。此处为粉砂质页岩。下部生物丰富,腕足、潮汐。上覆地层生物稀少,冲刷构造发育(顶部竹叶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