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爱51代码网 >> 范文 >> 文章正文
麦克卢汉精粹读书心得读后感

麦克卢汉精粹读书心得读后感
我亲爱的郭导师是新闻系闻名遐迩的治学最严谨,要求最严格的老师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本科最懒,最贪玩,最吊儿郎当的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绝对杀伤力的老师

  我谢谢自己,当初选了他

  没有任何老师要开读书会,除了我可爱的郭导师,每月一次,每次一书,书自己定

  老郭说写完的心得要整理成电子版发给他,还建议我们发到自己的博客上以供以后赏析借鉴

  ok

  这本书我根本一点都没读懂,一读就想撞墙,吐血,上吊,割腕,勉勉强强写了一点心得,凑合吧,幸好老郭也知道麦克卢汉的书难懂,理解亿岁!郭导师亿岁!

  《麦克卢汉精粹》读书心得(2011年4月15日下午2点到5点第一次读书会)

  首先我想谈一下我为什么选择这本书来读,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我就被几句话吸引了“大多数的书都是只提出一个观点,并且用这个观点来统一大量的观察结果。观点是短暂的东西,用来理解现实,其价值存在于它们提供的把握事实的方式。因此,本书努力介绍现实所富有的代表性,同时又介绍范围宽广的观点,以把握现实。观点是攀登悬崖峭壁的辅助装置。只想诘问观点的读者,就会失去观点在把握材料上的用途。”由此,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就是我在研究生阶段的阅读方式问题,我觉得应该开始用一种开放、广泛、质疑的态度来阅读,不一定要去接受一个什么结论或者观点,而最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受到启发,进而思考,是不是能够得出自己的结论也许是次要的,思考和质疑的过程也许更重要。

  其次,我在开读之前看了书的目录,虽然麦克卢汉是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人,他去世时也就是1980年,人类还没有进入网络时代,但是他却已经做了“地球村”、“电子世界”“网络世界”的论述,这样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都一一在今天得到了印证,所以我想看看这位大师的著作,给今后的学习一些启发。

  郭老师问:为什么不直接看他的原著呢?

  我回答:因为这本书的序言说先读这本能更好的理解原著,而且我想先把握他的主要观点。而且这本精粹就是他本人编的。

  我心想:精粹都不懂,原著更不会懂了,你饶了我吧!

  这本书的第一章是作为产业的文化,讨论了从手抄书到印刷术再到报纸的发展过程中,文学艺术、图像艺术的变迁和发展。麦克卢汉提出了一个质疑,他的原话是:“当前的广告把十来种媒介混合起来用,但是我们仍然怀疑,乘车上下班的人就砸了飞机驾驶员或售票商的饭碗。”我的理解是:是不是一种新媒体或者说是传播媒介的出现就意味着另一种古老的传播媒介的衰败呢?对此我的观点是:也许在一种新兴媒体刚出现的时候,它所取代的另一种媒体看似衰败了,但是长远来看,每一种媒介都因为其特有的物理或者其他属性而永久性地拥有一部分受众。......

  郭老师说:其实这就是一个媒介融合的概念,没有相互取代,只有相互融合的过程。(大致)

  我说:是的,他在后来还提出了一个意味,就是一种媒介可以擅用另一种媒介吗?

  郭老师:你在以后看到媒介融合的概念或者要用到这个的时候,就可以想想这本书的这部分内容。

  我点头。

  电视的出现并没有让电台消亡掉,而且在电台沉寂了一段时间以后,现在随着开车的人越来越多,电台又开始繁荣起来,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的汽车广播,交通路况广播等等。网络的出现也没有让电视消亡,数字电视的出现、频道的丰富都让电视更加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认为媒介或者是传媒手段、技术的革新只是一个日益丰富和繁荣的过程,它给受众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的需要,并非是一个更替的过程。

  由此,我又想到了第二个问题:究竟是受众的需求催生或者说是促进了媒介技术手段的发展,还是媒介技术手段的发展引导着受众的需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QQ这种聊天工具的产生,是不是大众对于电话、电子邮件、书信等方式的不满足催促了这种新一代交流工具的产生,还是这种聊天工具的诞生使得大众无意识地与亲朋好友以及陌生人交流沟通呢?是印刷术的发明使报纸成为大众媒介,还是大众对新闻的需要使报纸呼之欲出呢?我反复思考,得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

  郭老师问:你的结论是什么?

  科技的发展使媒介技术的发展有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但这只是一个客观的可能性,真正使新的媒介技术转化为大众媒介的是受众的需要,因为即使有了印刷术,人类如果还处于那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就不会对新闻产生需求,那么报纸还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反过来,如果没有报纸,也将会有很多人不会对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感兴趣,所以大众媒介也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影响和引导了受众的需要。

  郭老师说:你的结论是对的,媒介和受众的需要使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他们的影响力是相互的。有很多人喜欢说麦克卢汉是技术决定论者,其实麦克卢汉从来都没有这样说过,我很反对所谓的技术决定论。

  你以后在看到技术决定论的时候要小心。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帕克也说过:技术设备自然要改变人们的习惯,并且必然改变社会的结构和功能。而麦克卢汉由他的这个观点推论出:“每一种文明自身都携带着自我毁灭的种子。这个种子可能就是那些引进新的社会形态、送走旧的社会形态的技术设备。”

  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关注了3个问题。

  第一个是“感官外化”,麦克卢汉的原话是:技术是人的一种感官延伸时,随着新技术的内化,文化的新型转换也迅速发生,简单一点就是说:如果一种新技术使我们的一种或多种感官在体外的世界中得到延伸,那么我们新的感官比率就会在那种文化中出现。我理解这个感官外化,就是说一种新的技术出现,势必会带来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种子方式的实现实际上是依赖于人的感官体验的。广播可以说是人的听觉外化,在广播节目这个文化领域里,它的节目编排及在节目中出现的语言都必须适应人们的听觉特点,比如说它的语言要相对书本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煽动性等等。长此以往,广播这种传播方式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中确实包含了我们的听觉比率,接着麦克卢汉又提出:“如果不知道感官的外化而引起的感官比率的变化,就不可能提出文化变迁的理论。”我们将要看到,自从拼音文字发明以来,西方始终在向着一个分离的目标前进,这就是感官、功能、运作的分割,情感和政治状况的分割,以及任务的分离。这个分割的趋势通过各种各样的空间形式而走向了终结。我们把这些空间形式叫做:“传播媒介”。但是,每一种空间都有其特性,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依赖其他感官和空间。这段话进一步说明,我们在研究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必须要着眼于传播媒介的变化,了解由于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得人们感官比率变化的过程。因为任何文化的发展最基本的开端都是传播,从原始社会到网络时代,传播都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而只要有传播,就必然有媒介,进而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另一个观点:理解媒介。

  在这一篇的开头麦克卢汉就说到:“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界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个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我们政治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样。”进而他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任何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不是创造新的社会功能,而是使原有的功能得到扩充和延展,从而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与形态,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对人的感官功能起到了一种延伸的作用。理解媒介也就意味着理解其影响。传播、创造和发展是同时发生的,否则他们谁也不会发生。技术的革新是人的能力和感官的延伸,但是这些延伸反过来又打破了原来的一些社会关系和秩序和关系,从而重新塑造了社会。由此可见,媒介传播的内容本身不是讯息,但媒介由于其对人类产生的无所不在的影响,本身就成了讯息。

  针对这一个观点,我想在当今这样的网络时代,似乎更好去理解,我们没有什么比网络这种媒介更加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了。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的任何地点、时间,都离不开网络,网络传播的内容无所不含。但是所有的内容都无法反映社会关系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网络的出现无限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距离,也无限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完全颠覆了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方式,也可以取代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方式。网络这种媒介的出现就代表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它就像麦克卢汉说的那样,重新塑造了社会,它使“地球村”这个概念真正实现,所以网络本身就可以代表和传达整个社会的讯息。

  麦克卢汉在此基础上还说:“只有了解新媒介引起的革命性转换,我们才能预测和控制这种变化。但是如果我们继续沉溺于自我诱导和潜意识痴迷,我们就会受到他们的奴役。”这句话对现在的网络技术发展使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只有正视网络对社会,对人的巨大影响,才能控制和引导它发展的方向。

  麦克卢汉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冷媒介”与“热媒介”,用他的话就是:“热媒介排斥,冷媒介包容。热媒介受众的参与度低,冷媒介要求受众的参与度是高的。”他提到了肯尼迪和尼克松的电视竞选,肯尼迪冷静,低清晰度的特性,给观众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但尼克松表现出来的清晰度高,鲜明的形象和动作却使得他得到了虚伪的恶名。这让我想到了奥巴马的竞选,他的竞选成功,微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用麦克卢汉的观点来看,微博是一种冷媒介,因为他传递的信息都非常简短,所以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完全互动的传播方式,要求受众的高参与度。奥巴马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竞选动态,使得许多美国人都积极参与进来,参与度越生日祝福http://www.qiake.net 高,他的支持率也呈现了上升的态势。

  通过麦克卢汉这本书,有几点深刻的感受:他完全改变了一种叙述人类历史的方法,我们过去看的人类历史都是编年体的形式,而麦克卢汉完全以媒介的发展为线索,叙述了人类从口传文化到手抄书,印刷术再到电子革命,而且还预测了地球村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而且他对于新媒介是一种完全接纳的态度,希望人们在接受和理解以后,很好地去利用并控制媒介。他觉得媒介完全是中立的,负面影响来自于内容或者说是人们错误的使用方式和对媒介的不理解。这一点我有异议,比如说网络疏远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距离,造成书信交流方式、沟通的缺失。这些是媒介本身的产生就势必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怎样解决呢?

  我:由于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语言风格,加上翻译以后的语言,这些都造成了我的阅读障碍。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基本没有看别人对麦克卢汉的理解的评价,这是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郭老师:麦克卢汉的东西就算外国人读起来也是比较难懂的,况且翻译者何道宽翻译了很多他的东西,而且本人对麦克卢汉的理论也是有自己看法的。(哇塞,老郭怎么知道我读的这本是何道宽翻译的?)而且他研究的一些理论就算理解了字面意思也很难懂他要表达什么,比如冷媒介和热媒介,这个区分就很困难,虽然他举了很多实例,而且就算研究这个,现实意义又在哪里?

  时间已过去4天,还有一些郭老师的话我不记得了,终于打完了我这篇及其拙劣的读书笔记,希望下次的一定要比这次好,而且下次我再也不读这么难懂的东西啦,简直是自虐!下次一定要好!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输赢》读后感
    《难忘的八个字》读后感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访谈录读后
    宁要……不要……》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金融改变一个国家》读后感
    《春宴》读后感
    中学生兴趣爱好调查问卷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探析
    《输赢》读后感
    《难忘的八个字》读后感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访谈录读后
    宁要……不要……》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金融改变一个国家》读后感
    《春宴》读后感
    中学生兴趣爱好调查问卷
    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周年庆典筹备方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中国诗学思维读后感
    聪慧型老师的出生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非常妈妈读后感
    了没有起的狐狸爸爸读后感
    钢琴小细灵有感读后感
    高傲自大的树读后感
    你瞧你瞧多危险读后感
    隔壁有狼读后感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