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WORLD,ONE DREAM!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只有一个地球!我和你……同住地球村)
生态(衣食父母) ECO.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她唯一属于我们吗?
“生态文明……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摘自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生态文明
总书记在阐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提出五个,包括:经济又好又快、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事业……而第五个,就是“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 但是……快而不好;
•我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但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更需提高忧患意识,因为,巨大的贸易顺差是以资源损耗、环境破坏、生态负担为代价的。我国相当一部分出口产品属于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在国内资源补偿机制缺位的情况下,这无异于牺牲我国资源去补贴外国消费者。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能源消耗的26%、排放CO2的150万吨是用于出口的……于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不符。
•所以,“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减低20%,主要污染物减低10%作为约束性指标,成立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
国在山河破,城春草不深 地球森林支离破碎、大气出现空洞、土地退化、气候异常、物种锐减、水资源短缺、沙漠躁动着……我国五分之一城市空气严重污染;三分之一国土受到酸雨影响,全国356万平方公里国土水土流失;174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占国土面积18%…
科学发展观
• 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内容同时也写入了党章),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 在表达统筹兼顾时,是这样阐述的:“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经验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 2005年3月底联合国发表的《千年生态评估报告》指出:“人类在过去50年里比有史以来任何时期都更快速和更严重地打乱了生态系统”。
• 自然资源在超量开发,从1945年至今,人类开垦种植的土地比18和19世纪加起来还要多,导致的物种灭绝的速率,更是史无前列。
•AS DEAD AS DODO
灭绝,意味永远;濒危则还有时间!
生物多样性丧失、灭绝多米诺现象
ENDANGERED MEANS STILL HAVE TIME
生态系统环环相扣,动植物种唇齿相依
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是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须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永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摆正、修正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一词是由“生态” ECOLOGY和“文明” CIVILIZATION两个概念构成。
•“生态” (1866年,德国海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1935年,英国人坦斯勒提出“生态系统”)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更是所有生物共存和进化的空间。
•“文明” 指人类社会的开化程度和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与野蛮粗暴地对待大自然相对立)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 地球,是可以撬动的吗?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马克思: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
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
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恩格斯:
人类不应过分地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因为,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最终都报复了我们。
生物多样性(遗传、物种、生态系统) Bio-diversity
生态环境的优劣,由谁说了算?评委、权威、领导?都不是。由生物多样性决定!
生态文明的四个特点
•全面性:生态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对象是整个生态系统。只有维护好这个母系统,人类这个子系统才能得以发展。
•和谐性:生态文明注重人-环境-社会的相互关系,求得三者的协调是生态文明的核心。
•高效性:各行各业之间建立协调共生的网络化系统,使物质、能源、信息在这个整体中得到循环
•持续性:生态文明以生态系统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为对象,以各个系统协调共生为基础,以生态系统承载力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
“因过致溃”---驯鹿的启示 1944年,美国海岸巡逻队将29头驯鹿带到位于白令海的332平方公里的圣马太岛,作为驻守人员的食物补给。二战结束,人员撤离了,驯鹿留下了。1957年,当生物学家戴维克莱因登岛时,见到岛上一派兴旺,驯鹿数量发展到1350头,岛上四英寸厚的地衣供养着驯鹿,生机勃勃。1963年再到这里,驯鹿数量竟达6300头,植被显得难以为继。 三年后,当生物学家再次登岛,完全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了,岛上鹿骨累累,地衣所剩无几,残存的42头驯鹿中,41头为雌性,只有1头雄性,且为亚成年的羸弱个体。 1980年,该岛驯鹿全部死光。 分析症结,乃因驯鹿发展失控,而岛上的生态承载力有限。 见微知著,驯鹿之于海岛,何异于人类之于地球呢?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