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庭
没有面包,就没有幸福。家庭的稳定首先也是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是也。因此,我先提出我的观点:从家庭角度来说,没有经济的低碳,就没有低碳的经济。现在是2011年,80后是这个时代成家立业的主力军。这是一个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的群体,其中“自我意识”的重音应该放在“意识”而不是“自我”。这个词语并不应该被解释成自私,而应该被理解成对自我有着足够的认知,而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总之,他们拥有清醒的头脑,拥有对这个世界上一些热点问题清晰而独立的认识,这其中当然包括能源危机。可是,居高不下的物价和房价使他们寻求的一点点安定都变成了泡影,让他们站在上海的随便一处楼盘前都可以体会到“咫尺天涯”这个深邃的词的意味。当他们终于安定下来后,面对每月数千的房贷和租金,莫名其妙的扣工资和罚款,比苹果还贵的猪,还有未来孩子天价的补习费和择校费,未等静下来沉思一下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低碳问题,干瘪的钱包已经直接替他做出了回答:不可能。
低碳生活方式可以通过宣传和感召达成目的,那些既低碳又省钱的途径大家也一定乐意走。可是低碳产品的推广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比如近来起步的混合动力汽车,性价比远远没有燃油汽车高。就拿比亚迪公司最近研究的比亚迪F3DM车型来说,配备1.0升汽油发动机和双动力模式电动机,均价16万元人民币。这个价格高于比亚迪系列的大部分车型,功率则要低得多。再拿高端一点的奔驰S400L来说,它由奔驰S350改造而来,配备3.5升V6发动机和锂电池混合动力电机,售价145.80万元人民币。电机与汽油机联合工作的最大功率为220千瓦,而电机工作的峰值仅为15千瓦,只占最大总功率的6.8%。而相比而言,原装奔驰S350最高级的豪华版的售价为110万元人民币左右,可以提供245千瓦的最大功率。因此,对效率至上的个人来说,一般是不会购买电动系列的。
无论如何,家庭的一个重要功能不能被忽视——那就是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家庭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第一场所,相信80后的父母们可以把低碳理念传达给自己的子女。如我所说,一切强制的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意识的提升,如果儿童能在学前教育中就能接收有用的环保知识,把低碳当成一种思维方式,那么二三十年后的社会便很难会有极度拥堵的街道,过分耀眼的夜景,五颜六色的江水,阴云密布的天空。
3、校园
校园虽然常常被誉为一方圣土,但是也会有很不低碳的行为发生。比如我有一次从图书馆下自习,从九楼坐电梯到一楼。由于比较累,在电梯行进的过程中我处于闭目养神状态。温柔的铃声响起,我低着头迷迷糊糊走出电梯,身旁擦过一个人,走进了电梯。我按照既定的路线往门的方向走,却发现总也找不到门,恍然发觉自己下错楼层了,也没多想,就原路返回电梯间,一看标牌,上面赫然写着:2F。我一激灵,怨愤地默念了一遍十大神兽之首的名字。这种人应该直接下放到玛勒戈壁去数黄沙。只要这种下一个楼层还要坐电梯的人存在,低碳理念就永远不可能普及校园。
作为学生,们普遍有两大主要特点。第一个是:麻木。这是从小被各种考试、开例会、通报批评之类的经历磨练出来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接受了过度的肤浅的宣传而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鉴于这个特点,再在校园内大张旗鼓地宣传低碳理念是没有用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第二个特点:争强好胜。还是那句话,我们需要接受到足够的刺激。比如我们可以组建几个由正直勇敢且敢于说话的同学组成的低碳监督小组。至少两人一组行动(互相壮胆),遇到校园中不低碳的行为给出当面建议或批评,对情侣也不要手下留情。这样可以给予对方一定的刺激,却又不对其自尊构成过分的伤害。(比如再搞个通报批评)这么做比集体签名和评选校园低碳之星有用得多。评选企业低碳之星的可行之处在于对高意识消费者的吸引及获得肯定。而我个人认为获得“校园低碳之星”这样俗套的称号并不会对解决个人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至于奖惩制度什么的就更行不通,因为学校毕竟没有社会那么残酷,如果上电梯后一不小心按错了楼层直接导致毕不了业的话,校园会哀鸿遍野的…… 论文网http://www.751com.cn/
综上所述,低碳理念在社会的各个群体中的实行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些小小的尝试来累积成大大的改变,再通过这些大大的改变来逐步到达那光辉的顶点。低碳思想从小普及,低碳产品更加经济,低碳企业必须赞扬,低碳个体需要刺激。这就是我的大致观点。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