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以爱情为线索,战后德国为故事背景。从另一个角度对人性,战争,道德进行了深层次探讨,朗读者是一个叫做米歇尔的少年,在他十五岁的那一年,巧遇并结识了三十六岁的妇女汉娜。他们成了秘密情人。比超越正常性关第更可怕的是,安娜在纳粹时期,竟然是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女看守。当格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与法庭实习的时候,审一次案件中愕然发现汉娜竟成为被告,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带给他纯真回忆的女人竟然是一个罪犯 ,汉娜对罪行供认不讳后来,歇尔发现原来汉娜认罪的原因和让自己为他朗读的原因相同汉娜是个文盲。安娜被判刑,米歇尔为她寄去朗读磁带,这成为安娜活下去的精神动力,20年后,安娜出狱前夕,两人发现已无法重新面对,安娜自杀。 看生死朗读,突然有这种感觉,战争给人的创伤,对灵魂的扭曲,战争谁之罪?朗读给安娜听的是文学作品,是唤醒人性美的,模糊而抽象的,描摹了爱情的美好.文学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说教者, 总是在试图开启人心那扇美丽的窗户,变成了单纯人的自杀的匕首,变成了狡诈人征服世界的武器。它唤醒我们,却发现醒来无路可走.如果读给她听的是《乌合之众》,直击灵魂,明白自己一直被纳粹教唆洗脑处于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结局会不会不同?群体的信念有着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以及要求狂热的宣传等等这些宗教感情所固有的特点,因此可以说,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的形式.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地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偶像赴汤蹈火。这里最大的禁忌就是怀疑与独立思考. 爱情可以实现一个人的拯救么?过去对我们的意义? 爱情,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救命稻草.爱的实现的无条件,但被视为救命稻草的爱情是否依然纯真?安娜活着是自私的,她不想背负着过去的十字架,那样太沉重了哪里都去不了.但是历史不可以忘记,别人也不会忘记.男主人公作为一名律师,一直试图唤醒她的人性美的一面,其实也多少担当了社会说教的角色.在出狱时他对安娜的失望体现了这种试图的失败. 本人也因跟Hanna的关系而被卷入这种罪恶感中。在回忆中人更容易显露出忠诚,因为回忆对我们没有威胁,但是要真正面对,却是需要勇气。我们往往是没有勇气去面对。Michael没有勇气面对自己和Hanna不被社会接受的关系,而选择了回避问题。Hanna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不识字的羞愧,而宁愿遭受不白的罪名。不敢面对自己的秘密,其实只是在欺骗自己。忽视一个悲剧的结局,只能另一个悲剧的开始。以二战为背景,这其中有明显的历史隐喻:一个人如此,国家历史也如此。如果将战败、投降视为一种耻辱而不敢面对自己的过去,就是背叛自我,自欺欺人。 逃避 逃避罪恶感,羞耻感,男主人翁Michael,安娜的女看守同事的否认.包括安娜的自杀,是重新进入社会的恐惧,也是一种逃避,狱中可以依靠那些朗读,对曾经美好的迷恋回忆来维持,出来后应该如何重新面对这一切.男主人公,二十年来可以用朗读,来重唤安娜对美好的向往,或者说是回忆的温暖.但是,他从未去面对面地看望过安娜,一种逃避.其实对历史她是茫然的,因为她有发自本性的忏悔,但另一方面觉得只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真正支撑她活下去的是曾经的爱情,但男主人公的逃避是社会无形压力. “It doesn't matter what I feel ,It doesn't matter what I think.the dead were dead,” 安娜觉得我”的所思和感受是不重要的,小人物真正的悲哀在于此,对历史的漠然,对自我的忽略,才会对他人生命残忍。可以怎样?又能够怎样?认罪?忏悔?自杀?罪恶两端,都是受害者.或失去生命,或丧失灵魂。对死者的纪念是以对活着的人的谴责的形式进行的,.但是,是活着的人更重要呢,还是逝去的重要?是应该宽容让活着的人更好地活着呢?还是谴责以抚慰亡灵? 宽恕,但不忘记。当同情心泛滥时,我们要提防将刽子手与遇难者混为一谈的危险。电影似乎维护安娜什么,德国人经历了长时间的自责,到了同情自身不幸的时候,忏悔者的一种复杂心情。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