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观后感 看完《1942》,我有两天始终陷在无法自拔的低落情绪中,难以名状的沮丧将我包裹,似有千言万语堵在胸口,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好像说什么都不太对,说什么都无济于事。很多人问我,《1942》怎么样?我只能指指胸口,说出两个字:胸闷!毕业论文
仔 细想想,从叙事结构而言,影片只有一条贯穿的主线----张国立一家的逃荒----与此同时,战争、政府、传教士、记者、日本人等等如碎片般散落在主线 中,支撑起整个庞大的故事背景,将一卷历史的横截面,巧妙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没有传统剧情片的起承转合,亦无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就连人物命运也毫无悬念 ----就是一个个悲惨的死去或离散,最后只留张国立和他路边捡来的女孩,两个人走在望不到头的乡野路上。还没来得及看的各位,别怪我剧透,这片子就剧情 来说,真的没多大看点,特别简单粗糙,一句话就能讲完。可是,它所蕴藏的能量,却能穿透人心最坚硬的伪装,直抵灵魂深处。
众所周知,冯小刚嚷嚷着要拍《1942》已经十几年,貌似之前的每次发布会上,不管他那会儿正在吆喝的是什么片,但凡遇到有人提起,导演你最想拍的是什 么?或者导演你心目中这辈子一定要完成的电影是什么?他的回答始终如一:《1942》。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有种错觉:哪天冯小刚要拍成了 《1942》,估计离他退休的日子也不远了。
说这些是想证明,《1942》对冯小刚的意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宁愿堵上之前所有作品所积累的信誉,只为换来大家对《1942》的信任与关注。事实 上,他也确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拍出了他设想的场面和效果。那些刘震云笔下“一望无际的逃荒队伍”和“日军的飞机在灾民头上呼啸而过,紧接着炸弹落下, 冰天雪地里,顿时泥土飞扬,血肉四溅”的场面,这些字句都被不折不扣的拍成了具象的画面。
当然,逃荒路上的苦难,远不止此。影片在这方面的分寸感拿捏的恰到好处,既无过分渲染,亦无刻意煽情,大多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平和”。这真的很难做到,在 如此大灾面前,什么样的情绪起落都不过分,但其中最难把握的,恰是这份“平和”。最先儿子被乡民打死,母亲还扑倒在他身上哭号。后来儿媳妇生完孩子五天没 有吃的活活饿死,就连哭的人也没有了。再然后老婆也死了,说的是“死了好,不受罪”。接着女儿被卖,除了背过身去,啥也做不了。再最后,刚出生的小孙子被 闷死,他只叹这世上竟留不住一个能陪他的。
逃荒的主角,除了张国立一家外,还有冯远征和徐帆两口子,以及张默饰演的长工。人不多,演的都好。尽管片中对白不时有幽默元素,惹人发笑,可看完你能记得的那些片段,全是最深的绝望----这比真实的展现人吃人的血淋淋的场面更有冲击力,不是视觉轰炸,而是灵魂震撼。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