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逃荒之外的那些人和事,篇幅不少,却颇感凌乱。从头到尾也没出现真正的拯救,有的只是相互推诿和指责。一面是深不见底的苦难,一面还在摆谱作 秀,这是怎样不堪的世道。至于两个据说花了大价钱请来的好莱坞大牌,说实话,在片中真没看出什么来。“钢琴师”好歹还有那么一些戏(后面也莫名消失了), 罗宾斯大叔加起来的镜头不超过两分钟,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找大腕来演,或许这是投资方走国际路线的“野心”吧!
无论如何,《1942》是有诚意的在拍“一部震撼人心的民族心灵史”。与冯小刚之前的《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相比,更扎实有料,创作心态上也更成熟大气。其实驾驭这样的题材,展现苦难永远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要对苦难有反省和思考。情人节祝福网页
站在2012,回望1942,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百感交集!
从片名上看,《一九四 二》年似乎在我们的记忆中并无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就如同冯小刚在开篇赘述的一样,也许存在世人记忆深处的,有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却独独不记得在那一年 严冬的河南,饿殍遍野,有300万人饿死。如果给这部电影换一个名字,也许能比现在的更加贴切——《大逃荒》。
如今的人们,似乎很难因为饥寒交迫而因此与电影产生共鸣。在零点的午夜场,大家吹着空调吃着汉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赏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惨经历,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 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买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 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 “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 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 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 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