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社会,除受种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外,他们的“先天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此前,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还没有专门的“村官”专业,大学生“村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从各类专业毕业生中选聘的,他们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不太熟悉,现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可能完全胜任农村工作(见图3)。虽然各级组织部门在选派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前,都进行了短期培训,而且在分派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到村时也考虑到了专业问题,尽量做到“村官”的专业与任职村的产业特点相适应,但是,除了少量发展农业和其它产业需求专业的毕业生外,更多的是学中文、英语、体育、音乐等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对于他们来讲,在农村根本用不上所学的专业,要创业或是对村民进行种养技术的指导,只能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我们认为,要让大学生“村官”尽快融入农村、尽快适应农村,关键在于大学生“村官”自身要克服主观和客观上的种种障碍,积极融入、主动融入;同时,也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和乡村党组织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和培养,帮助他们尽快克服障碍,进入角色。
创业为先,还是立足实际?
近几年,特别是中央提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后,大学生“村官”备受关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其中,大学生“村官”创业是一个重要内容,媒体更是浓墨重彩加以宣传。在这次走访大学生“村官”过程中,各市(区)还分片组织了大学生“村官”参观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虽然有的项目刚刚起步,规模还不算太大,但对其他“村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学生“村官”们的创业热情在问卷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当问及“大学生‘村官’迫切需要上级部门解决的问题”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创业扶持”。
事实上,在各地大力倡导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同时,无形中也给大学生“村官”们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于大多数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村官”而言,既缺技能、经验,更缺资金,在没有切实有力的扶持措施的情况下,即使能够贷到小额贷款,“散兵游勇”般各自创业,潜在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在集中走访后对部分大学生“村官”的书面调查中,不少生日祝福http://www.qiake.net 人道出了对创业的真实想法。一些大学生“村官”感慨地说:“创业可能是每一个大学生村官梦寐以求的最好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有条件去创业。不少人缺乏资金与项目,创业有点不太现实。如果有人带领,以入股的形式创业,也许可以尝试一下。所以,现在只有立足于本身工作,做好村里的事情,以自身知识服务农民,为农民办实事。”
那么,大学生“村官”们是不是就能安心农村工作,还有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调查中发现,在大学生“村官”最为担心的问题中,担心3年后出路的占54.8%,担心政策变化的占14.0%,担心国家就业形势的占1.6%,担心干不出成绩浪费青春时光的占29.0%。我们在调查中感到,3年后的出路问题是大学生“村官”最为关心和担忧的问题,不少人等不到3年期满,就已开始谋划今后的出路。
事实上,中组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对大学生“村官”三年后的去向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一是鼓励担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三是扶持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另行择业;五是支持继续学习深造。面对各种去向,大学生“村官”又将如何选择呢?调查中,对“三年后您的首选的去向”的回答,高达75.4%的大学生“村官”选择报考公务员,仅有16.6%选择留在农村继续当“村官”,还有2.7%选择考研,5.3%选择自谋其它职业。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务员岗位都以基层经验作为重要条件,我们3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报考公务员的砝码,与刚毕业的大学生相比将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从调查情况来看,三年后,选择继续留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只占极小比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只是将“村官”作为一个比较有保障的过渡,内心深处期待着“跳农门”。不少基层干部也认为,“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大学生“村官”留不住,迟早是要走的,有的甚至还因此对他们不放手、不压担。我们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期望他们留在农村不太现实,也不可能,而要按照中央的有关政策规定,让大学生“村官”合理有序地流动,从而建立起大学生“村官”既“下得去”又“流得动”的机制,使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工作能够健康地进行下去。
关心眼前,还是谋划长远?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前,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对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更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为了让大学生“村官”迅速成长成才,担当重任,上级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帮带培养。一是创新机制多帮扶。各地建立了“三带一”导师培养制度或者“4+1”帮扶机制,从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多个方面予以指导帮带,促其健康、快速成长。二是交办任务多压担。各地均适时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到一些中心工作,让他们接受锤炼,积累经验。三是组织培训增见识。多渠道积极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教育培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增强本领。
那么,大学生“村官”到底面临哪些实际困难需要关心帮助呢?调查显示,缺少创业资金、与本地群众沟通困难、工资待遇问题、恋爱婚姻问题等是眼前大学生“村官”们遇到的现实问题。在其他一栏中,部分大学生“村官”填写的现实问题有:基层问题比较复杂、对村民村情了解不够、缺少创业项目、缺少处理基层复杂问题的能力;部分干部群众填写的现实问题有:缺少创业项目、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与群众缺乏真情实感等。
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是一个新生事物。开展好大学生“村官”工作,不仅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剂良方,更是引导大学生投身农村,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培养来自基层后备干部,加快农村发展的长远之策。2008年底,习近平同志在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各地、各有关部门既要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眼前问题,又要关注他们的长远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机制,使大学生“村官”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对照中央的要求,我们认为,今后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的有以下问题:
(1)完善选拔培养机制。一方面,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选聘好大学生“村官”。为了避免用非所学,让大学生“村官”学以致用,在设置选聘条件时要以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发展村镇工业所需的专业为主;同时,为了缩短适应农村的过程,尽可能选聘本土的大学生“村官”就近任职,防止和避免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让他们真正成为“村官”。为了防止大学生“村官”成为“花瓶”、“看客”和“高级杂工”,不仅要给他们明确职务,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分工,多压担子多交任务。在大学生“村官”基本了解村情民情后,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单独负责一片或一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体现他们的价值。同时,各地要从促进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目标出发,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不同实际,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个性化、差别化的培养,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管理型、社会服务型和创业型等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
(2)建立考核管理体系。为激励大学生“村官”积极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各地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管理体系,细化考核标准,强化管理措施,通过量化考核和严格管理,引导大学生“村官”努力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3)量力而行扶持创业。大学生“村官”应该有多种发展方向,各地在鼓励他们创业时不能“一刀切”,应正确引导,不能给他们造成压力。大学生“村官”创业不能单凭热情,而应立足本村的实际,结合个人所学的专业和经济实力,选择起点较低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全程跟踪帮扶,不仅要提供资金扶持,而且要加强培训、进行指导、帮助解决销售问题,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风险降到最低。
(4)切实畅通流动渠道。为了让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各地应按照中央的有关政策,进一步细化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公务员、选聘优秀大学生“村官”充实事业单位等制度,为日后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早作准备。同时,按照政策规定,在让大学生“村官”正常合理流动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引导,鼓励一部分人扎根基层,安心农村工作,为农村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干部,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的发展。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