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调查记者”下定义免不了主观判断与标准。我们结合新闻行业状况、调查记者队伍规模及其新闻生产实践的特点,将本研究中所指“调查记者”定为:一半以上工作时间从事调查性报道,主要以社会、时政、财经等领域的负面题材为主,多关乎公共权力滥用,有被遮蔽的真相要记者进行突破调查,特稿记者、对话记者等不算在内。即使用最宽松的定义标准,全国调查记者也不过数百人。鉴于此,本研究采取“总体普查”的方式,而非“抽样统计”的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收集时间为2010年9月24日至2011年3月14日,历时约半年。我们先用4个月左右时间,依循严格严谨的程序,建立了一个全国报纸和杂志调查记者的全样本名单数据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建立、确认及调整名单:1、根据可能发表调查性报道的媒体类型,建立媒体名单库,然后请各媒体负责人提供记者名单及联系方式;2、结合不同区域,邀请该区域内具有较高威望或影响的调查记者,对该区域的调查记者名单进行逐个确认;3、针对国内绝大多数调查记者经常、集中使用的网络QQ群(小刀群、深度报道联盟等),对群内记者进行复核及补充。第一稿名单包含19个省市自治区72家媒体的293位记者。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又根据调查记者罗列的个人人际关系网数据,添加41位记者与8家媒体。最终媒体总数为80家,记者样本总数为334位。 单片机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论文+现状+源代码+流程图 在我们联系的334位记者中,47位谢绝填写问卷(以隐私考虑、时间压力等为由)或同意填写却最终未返回问卷,28位记者被定为“非调查记者”(在调查进行时不再从事调查报道或偶尔从事调查报道)。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约17%的调查记者很快完成并返回问卷,约27%的调查记者被催促了1-2次后完成了问卷,约55%的调查记者在被催促了3-5次后完成问卷,可见他们的日常工作压力的确很大。总体上,平均每位调查记者花了4周的时间填写及返回问卷。最终,我们成功调查了259位调查记者,占符合调查记者标准的样本的84.6%。我们对谢绝参加或未作回应的47位记者做了简单统计分析,发现这些缺失样本基本不会导致数据系统性偏差,即:我们倾向于把缺失样本当作随机缺失处理,参与调查的259位记者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1、总体特征 研究发现,调查记者行业主要由男性主导,年龄结构年轻,学历较高,专业背景多为新闻传播或语言文学类专业。 调查记者队伍中,男性占84%,女性占16%。尽管女性调查人数不多,但她们在调查突破、报道逻辑、文本特色方面的表现却并不处于劣势地位。据我们观察,女性记者在财经调查报道领域人数不少,如接受问卷调查的8位财新传媒《新世纪周刊》记者中,就有李箐、罗洁琪、王和岩、于宁、赵何娟5位女性调查记者,而且于宁从事调查报道10年、王和岩从事调查报道7年。再以《了望东方周刊》社会调查部为例,男记者约10人,女记者仅2人,其中之一的刘伊曼将女性调查记者的“独特优势”概括为四个方面[2]:(1)被监督和调查对象通常是男人。男人和男人之间,很难说出真心话,但女人天生具有软化氛围、软化别人心理防线的能力;(2)在暗访和隐性采访中,女人本身就是自己的伪装。在群体作战打新闻仗的时候,更能为战友提供配合掩护。比如扮演成天真的女学生,让对方放松警惕;(3)对于特殊采访对象,尤其受到伤害的未成年人、妇女等,女人比男人更善于倾听、更容易让对方说出难言之隐;(4)调查记者圈中男女比例失衡,女生凤毛麟角,自我感觉上比较有优越感。 高层建筑给排水综合设计+开题报告+CAD图纸 调查记者队伍的年龄结构比较年轻,约有76%的调查记者年龄在35及35岁以下,50岁以上的不到3%,其中,年近五旬的《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王克勤、《半岛都市报》深度记者刘延珉,年逾五旬的《新民周刊》编委胡展奋、《浙江日报》首席记者洪加祥,都是活跃在调查记者一线的“老大哥”。比较而言,市场化报纸与新闻杂志的调查记者的平均年龄较低(约32岁),党报/机关报的调查记者平均年龄相对较大(37岁左右),不过这类报纸调查记者人数只有11人。 几乎所有调查记者都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学历,76%左右的为本科,拥有硕士或博士等研究生学历的有15%左右。他们所学的专业中,主要有三大类:新闻传播类占14%左右,语言文学类占27%左右,经济管理类占12%左右,可见文科生构成了调查记者的主力。 拥有较多调查记者的媒体主要有三类:(1)新闻杂志,如《了望东方周刊》《财经国家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南都周刊》等;(2)市场化精英报(针对知识或商业精英),如《南方周末》《时代周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3)市场化都市报,如《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大河报》《北京青年报》《华商报》等。这些媒体的总部主要分布在“北上广”,分别是北京(17家)、广东(9家)、上海(6家),其它相对集中的还有湖南(6家)、浙江(5家)、安徽(4家)、河南(4家)、福建(4家)等。大约84%的调查以公司聘任方式(即企聘)服务于所在媒体,15%的调查记者则拥有事业编制。 就调查记者的实际工作地点而言,他们主要驻扎在北京(约30%)、上海(约12%)、广东(约8%)、河南(约8%)、浙江(约5%)等五个省市。尚未发现调查记者的省市自治区有: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广西、山西、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 一组有意思的数据是对调查记者籍贯的统计。湖南与河南是最大的调查记者“出产地”,约有14%的调查记者来自湖南,13%的调查记者来自河南,位居所有省市自治区之首;其它比例较高的省市依次是安徽、湖北、四川、河北、山东、福建、江苏、辽宁和浙江。为何湖南籍、河南籍调查记者最多?初步分析,原因可能主要有三:(1)这两个省经济相对欠发达,调查记者多长于农村、小县城或小城市,对基层民瘼、百姓民生更有切实体悟,因而更具有社会责任感;(2)跟区域文化和传统相关,湖南人河南人不怕苦、善对抗、很坚韧;(3)两地出的负面新闻相对比较多,是调查记者报道的“富矿”。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