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记者的工作自主性相对比较高。面对组织控制(主要是编辑部领导的要求),他们“会尽量按自己的判断去处理”报道。不过,面对政治控制(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商业控制(经营部门的要求),调查记者能争取的自主空间比较有限。 调查记者队伍平均从事新闻工作8年(包含调查记者经历),从事调查报道约5年左右。50%以上的调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是6-10年,30%不到的调查记者从业1-5年,15%的调查记者从事了11-15年的新闻工作。可见,一方面,调查报道对记者的业务能力确实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新手入行后一般至少要从事3年左右的条线新闻报道,表现比较突出,才有机会转行从事调查报道;另一方面,调查报道对记者体力、精力、心力的要求都很高,年龄稍大的记者能坚持的不多。《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总监左志坚这样解释说:“我的同行们,每天都要面对权力的封杀以及待遇偏低的烦恼。从长期看,这确实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回报都很少的行当。说服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只有自己纯粹的内心。我一直对自己和同事说,我是把这份工作当NGO来做的。” [4] C++RSA文件加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需求分析+文献综述+源码
不容乐观的是,40%的调查记者“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30%的调查记者“不确定”,愿意继续从事1-5年调查记者的只有13%左右。对此,《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如此解读:“这项统计再次表明,在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青春饭,本是媒体创造的、带有贬义的、依靠脸蛋与身体生存的特种从业者,如今成了自己行业中本应是最顶尖群体的标签。在京沪粤,一名消费理想与身体的男性,月薪万元何以维持一个家庭?于是,一个个本不该退役的老兵以激烈方式离开,一批批心怀激情和梦想的新人加入,其间是专业素养和存量智慧的隔代流失,新媒体时代则呈加速度。故此,中国的调查记者不仅肩负信息披露、舆论监督的本分,还应学会保护自己、注重传承等以延长职业生涯。” 综上所述,若要绘制中国调查记者的“标准像”,总体特征如下:他们以男性为主,年龄较轻、学历较高,多为文科专业出身,是一支充满活力的年轻队伍;他们普遍有8年从业经历,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有1/3的籍贯来自湖南和河南,服务媒体和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和上海;他们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职业意识,高度认同准确、客观、全面等新闻专业主义规范,同时,强调媒体的监督、启蒙作用,以期对社会现实有所影响和推动;他们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职业水平,不轻易受名利诱惑,不愿意被行政权力和商业利益制约,更加具有自主性。 企业成本挂牌管理论文 不过,他们的总体生存状况并不乐观。一方面,相对工作付出和职业风险,调查记者的收入待遇和福利保障等物质性回报比较低,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一般,尤其对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另一方面,调查报道面临的社会控制环境也比较严峻。如时评家长平所言,“不仅调查记者摆脱权力控制的理想没有实现,市场化带来的资本控制,以及专业主义本身的弊端,例如以技术化名义实施的行业控制,对调查记者带来更多的困扰。”由此导致,这个行业从业者的“更新换代”速度比较快,平均从事调查报道只有3年,却有高达4成的调查记者计划转行,不愿意继续从事一线调查记者,这不得不令人深思。《财经》杂志上海站负责人杨海鹏认为:“当你成为调查记者时,你几乎已经注定悲剧的命运:诱惑与抵制、臣服与抗争、抑郁与悲悯,或成为你人生的复调……现实是残酷的,支撑他们的是四个字:相信未来。”若要改变当下的“残酷现实”,增强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职业满意度,关键在于“双管齐下”:既改善其职业待遇,让其生活得更加体面、从容,更要优化其报道环境,依法保障记者采访权利、扩大报道空间,让他们体验更多职业尊严感和自我实现感。(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媒体与传播系助理教授。本文首发于《现代传播》2011年10月号)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