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丹青三百卷 胜景原在我心间
有人云:诗画出自人心,人心不同,笔下之墨,则意趣各异,境界有别。
近年,刘庆渝始习国画,试着走诗书画一体的路子。在伴水斋,我们看到几百幅尺幅不一的画作,惊诧万分,因为很少有人知道刘庆渝还画画,且数量惊人。刘庆渝却将“书画同源”视为理所应当、水到渠成之举,他认为“中国画是‘写’出来的”。长时间的笔墨积累,长时间的对大山大水的诗意怀念,用书法的笔触细腻地表达出站立的山,裸露的岩石肌理,流淌的水。刘庆渝的画作往往是苍茫的崇山大川,辽远的深涧幽峡,飞瀑流湍如行云流水,晨霜雨露宛若流淌的心声,几乎所有的景象均来有所由,去有所踪,夔门绝壁、乌江天堑、武陵奇峰、宁河渔歌都成了他笔下绵绵不绝的灵感,他说,画随笔墨走,人同画意去,落笔即是画,笔笔都关情。
展开一幅幅画卷,一种墨色气韵与精神意志统一的气派呈现于眼,隐峦,叠嶂,峡影,孤帆,湖畔、空林、小舍……都化作腕底的水晕墨章,于虚实中蕴含神韵,远山层层推进,焦墨显厚重,淡笔呈骨力,于嶙峋中见壮美。石崖上,草木萋萋,纵横散乱,透着沧桑的绿意,岩岫波影,静动有致,苍中见润。偶尔画面中摇出一叶扁舟,又信手几抹氤氲水气,让原本古拙奇峭的画面,呈“水墨淋漓障犹湿”气质。面对这些流动的画面,我们在观赏中感动。
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观览刘庆渝书画作品,随处可闻妙音,可见秋游统景 “青山隐逸水朦胧,细雨飘洒闻秋虫”的意趣,旧地重访“画得巉崖伴青松,木屋依山半悬空”的缅怀,以及 “读得丹青三百卷,浓淡疏密总随缘”中的个人写照等等。
当问及刘庆渝今年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他的回答仍然是努力工作,希望和大家一起为重庆建设做更多的事。作为重庆书协主席,他也由衷祝福广大笔墨作者:“能与古人对话,与圣者同行,乃是我们人生之大幸,我们应该让笔墨追随时代,让书法艺术在我们手中奏响时代华章。”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