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出席了一个葬礼读后感 昨天到朋友家作客,看见一位朋友极度专注地看一篇网络文章,把其他朋友都忽略了;笔者晚上回家后不由自主地上网拜读那文章 - 那天,我出席了一个葬礼。读后无穷感慨,感慨的不是时日飞逝,而是时日把自己的个性慢慢燃烧掉。
“那天,我出席了一个葬礼”讲述年届四十的主角阿凯出席中学时期好友阿锋的葬礼,收到阿锋的遗书希望同学们到他位于大屿山的别墅度假几天,寻回那些年的时光。这几天的旅程让阿凯十分愉快,但也产生无尽反思,为何人大了得须妥协,放弃梦想?为何跟我结婚的,不是我最爱的人?为何生活变得刻板,了无生趣?为何年轻时的性格一去不复还?
笔者虽然年不到三十,但对文章的共鸣颇大。笔者自问是十分有个性的人,求学时期是非黑白分明,从来只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你不喜欢我,随你喜欢;你讨厌我的做事方式,那就讨厌到够吧!但投身社会工作数年后,身上的棱角仿佛都被社会磨平了;别说什么随心所欲,有时候妥协到快连 say no 也不懂了。心中经常说的话就是“那么嚣张,要是几年前的我,一定把你轰炸到体无完肤!”
活在伪善、功利的社会,人怎会活得快乐。笔者很自然随着文章回忆起求学期的快乐时光,从前在校园嘻嘻哈哈,如今在社会尔虞我诈;从前在学校为所欲为,如今在职场受尽欺凌,情何以坎。所以让笔者最快乐的地方,除了与老朋友的聚会,就是晚上返夜学的“读书时光”。
至于理想,基本上笔者近来也听不到身边有朋友跟自己说理想,因为大部分人都认为现实跟理想是不能共存的。其实笔者数年前开始就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储一笔钱,把香港的一切就抛掉,去外国留学一段时间;世界那么大,我们总不能永远把自己关在一个地方,应该走出去看看这个大世界。这个小理想还是很遥远,甚至笔者想在工作上寻找新方向也有一种极大的无力感。
当然,“自问十分有个性”的笔者没有放弃。笔者曾经看过一本名叫“哲学的教室”的书,当中有一章节引用德国近代哲学家黑格尔的理论,提到没有人不怀抱理想,也没有人不活在现实。理想属于将来式,是人渴望的东西;而理实就在眼前,甚至是想要摆脱的地方。对于理想与现实的问题,较可取的方法就是暂时接受现实,待时机成熟再向理想前进。试问如果顾不到现实,连饭也没得食,那有追求理想的条件可言。
如果理想过高,当然难以实现。但笔者认为如果有适当的理想在燃起自己的意志,相信大家都会为心中理想把现实做得更好,继而向心中理想迈步前进。
原文 <那天,我出席了一个葬礼> – 蒋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