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的包容性对中医学术的保存和发展意义重大,散佚的文献因此而存世,并有可能据此而重现,如《小品方》、《神农本草经》等。 结构性 从哲学意义讲,结构是普遍的、客观的、可分的,既可以并必然包容相应的内容,又可以划分出一定的层次。中医文献具备结构的一般性质。首先,中医文献的结构具有普遍性,结构无处不在。无论是在中医文献、中医古代文献这样的抽象概念中,还是在作为一部著作的《备急千金要方》、作为著作中一卷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二”、作为卷中一篇的“养胎第三”、作为篇中一方的“丹参膏”这样的具体概念中,结构都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内容都存在于一定的结构之中。其次,中医文献的结构具有客观性,并非由文献以外的研究者添加。文献之所以要分为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等类别,人参之所以会有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内容,都是因为中医文献中的客观存在,而决非任何人的主观添加。第三,中医文献的结构具有可分性。中医文献可以分为古代文献和近现代文献,古代文献可以分为经典文献、本草文献、方书文献、临床文献等,方书文献又可以分为具体的方书文献,如《备急千金要方》等。《备急千金要方》固然是一个结构,但其中的内容并非混沌一体,仍然是可以进行划分的。第四,中医文献的结构具有包容性。无论是大的结构,如一类文献、一部著作,还是小的结构,如一篇医论、一首方剂,其中必然包容着相应的内容。例如方书文献中包容着所有方书的内容,《备急千金要方》中包容着所有该书的内容,犀角地黄汤中包容着该方的组成、功用、主治、制服方法、使用禁忌等内容。第五,中医文献的结构具有层次性。如:中医文献—→中医古代文献—→方书文献—→《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妊娠诸病第四—→胎动及数堕胎第一—→葱白汤—→主治、组成、制法、服法。 中医文献的上述性质是就文献的整体来分析的,虽然个体文献在分析过程中是作为最小的单元,但它们的内容始终是分析的基本依据。因此,中医文献的性质是由中医学术的内容决定的,反映着中医学术的系统和结构。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