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爱是不够的读后感 我们正处在一个“以孩子为重心”的年代,从优生优育的角度也好,从文化传承的初衷也罢,甚至是精明的商家也在他们的商品上包装了等待父母购买的爱心。而在中国,“4+2+1”的家庭结构成就了“小皇帝”的唯我独尊,家长的爱只多不少,教育也成为了众多家庭的一个难题。我们曾经问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么?没有。我们曾经想过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么?有,但是每个人的想法和教育方式都不一样,有些想法还可能是错误的。《光有爱还不够》一开篇就给我们的现状一个棒喝:对孩子的爱,不是永恒存在的,孩子有一天会离开我们,那是我们对他的爱已经没有意义了;对孩子的爱,不总是有益的,需求总是无止境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适应了生活,也获得了自我。 父母总是尽力保护孩子,怕他受到伤害,高调膨胀的爱强调“孩子也是人”,但是作者指出,父母们忘记了,他只一个“构建”中的人,其成长离不开成人的权威作用以及他们的教育准则。人们要么忘记了任何欲望都受到禁忌的约束,都有限度,意即什么都可以想,却并非什么都可以做,要么因害怕孩子受伤害而拒绝对其设限。由于难以听到有利于其成长的教诲,他们将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 就像我们在网上时常看到的让人气愤的事件,孩子们成功地踏入了高等学府,可是良知反而越来越泯灭,对父母的薄情,对路人的冷漠,对世界的悲观,这些都是因为一直以来孩子得到的爱太多,于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照顾他们不懂得回报他人的现实写照。当孩子们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时,社会舆论与道德准则又开始一边倒地将孩子们想要置于死地,只有微弱的几个声音在抗议,那就是在这样的事件里,孩子的父母应该承担难以推缷的责任。
在书中,作者明确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孩子是带着健全的心理结构来到世间的。孩子的成长需要靠后天的构建,在这个构建过程中父母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个作用绝不能局限于一个“爱”字上。作者还在书中举例,让读者可以清晰认识到如何为孩子构建一个健全的心理结构。比如说:倘若孩子感受到他可以给父母带来快乐,没有他父母就不会这么幸福,他将确认“我的存在对我的父母来说非常重要”,正是这一认识建立了孩子的自我欣赏。 通过全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父母之爱不能简化为单纯的感情,没有教育意蕴的爱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帮助他发现真实的自我,帮助他把自己的独特性和身份意识融入到群体之中。即使是对孩子包邮无限爱意的父母,如果因自身的局限而无法了解孩子需要他们了解的东西,也会给孩子带来痛苦,而父母自己对此往往浑然不知。面对孩子的自理、欲望等无所适从时,父母要多从孩子的世界里找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感情去武断地涵盖一切。 看完全书,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对于家长来说,真正能给予孩子的爱其实应该是帮助孩子构建自我,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尤其需要独立自主意识的社会,孩子能够正确地构建自我,构建心理架构,才能在这个社会很好地立足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