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学会用教育理想观照教学行为,不断完善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名师之所以成名,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经过若干年的教学研究和积累,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如于永正善言语交际,李吉林擅长“情境教学”,王崧舟崇尚“诗意的语文”,窦桂梅则喜欢从文字里抠感情。 一、关于教学风格的理解 什么是教学风格?歌德在《自然的单纯模仿、作风、风格》一文中说,“照我看来,唯一重要的是给风格这个词以最高地位;以便有一个用语可以随手用来表明艺术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教学风格是指在达到相同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各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经常采用的教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学方式。教学风格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头脑中内隐的对教与学规则的认知框架。在我国,“风格,,最早用于指一个人的风度、品格,后指艺术特色。教学风格是指教师的教学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在学者李如密看来,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教师是否具有教学风格,是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是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重要参数。教学风格具有层次高低之分。这里我们所指的教学风格,是指教育艺术家在长期昀教学艺术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并通过高度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作风等方面稳定、综合地体现出来的鲜明独特的教学个性特点与审美风貌。 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风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适应(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师生关系等方面),同时具有多种教学风格并能加以灵活运用的教师教学效果比教学风格单一、缺乏灵活性的教师教学效果明显要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样灵活的教学风格还将有助于包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以便使每一类学生都有机会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风格来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各得其所,各显其长。因此,衡量名师的核心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有独特、稳定及多样的教学风格,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想。 二、名师教学风格的养成 名师来自普通教师,而超越普通教师。德国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他们不是普通人,而是敢拿自己来冒险的个人。这个冒险既是现实的又必须带有想象力。”名师正是如此,他们凭着对教育执著的信念、不懈的追求、恒定的毅力,以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抒写着教育的新篇章,从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引领者与指导者。 1.美于读 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此言恰恰成为名师成长的关键词。庄子也曾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厘,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持之以恒地阅读。 教师的“读”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拟出具体的读书计划,并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师要广涉精览以丰富其文化底蕴、拓宽知识结构。除了读有字书外,还要读“无字书”,即要“读”人、“读”时。。“读”人尤其要解读世界名人的思想,吸取精髓为其所养,为其所用:读“时”是指读通古代、近代、现代、蜃现代等各时代的教育思想,把握本质与精华,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理性,发展更具方向感。 2.乐于听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教师要从业师、经师发展为良师、人师,必然要了解各方对自己的期待与希冀,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于此,教师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聆听学生、家长、同行、专家、社会的不同声音。勇于、乐于、善于倾听,从而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心声,把握共性与个性,捕捉其迸发的思维火花,这样学生才会被“唤醒”、“激活”,实现自身主动的建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风格来教学,充分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之“乐学”、“会学”、直至“学会”。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去了解家长的期望与困惑.吸纳同行的优势与长处,领悟专家的点拨与见解,把握社会的脉搏与期望,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有效性与针对性。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听”来了解不同的学生和学生的不同,把握良好的教育时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听”来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从而提高教学能力与绩效,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3.敏于看 古人曾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勤察深思出真知。”教师更应如此。名师并非是“闭门造车”、“孤军作战”之术就能成就的。它需要整合教育群体的优势资源,需要博采众家之所长、吸收“我师群贤”之精华,从而开阔教师的专业发展视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这里的“看”是指要有敏锐、深刻的洞察力,要“观其形”、“探其意”而“知其人”,要在“平凡中觅精彩,现象中究本质”。比如,要走近全国知名的教师,观摩研讨他们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之术,参悟其成才之道。总之,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一切可学之人与可学之处,从中吸收合理的养分,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落实于教学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4.精于做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