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即原铁西工业区,始形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集中投资重点扶持,到“七五”末形成了集机械制造、化工、制药、纺织、轻工、建材等多门类以机电工业为主体、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综合性重化工业基地。众多国有装备制造企业均位居国内行业排头兵地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起,铁西工业区陷入了困境,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铁西工业区90%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500多亿存量资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产闲置,企业负债沉重,平均资产负债率90%,30万产业工人中13万人下岗失业,从1986年到2002年的16年中,国家先后投入了240亿元资金拯救铁西工业,但都如泥牛入海。“输血”并没有改变铁西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命运。相反,却让之陷入了“不改造等死,改造是找死”的泥潭。
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组建了铁西新区。铁西新区是沈阳市最大城区,也是核心城区之一,含国家级开发区、商贸生活区(原为老工业城区)和民营工业城三部分,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人口102万。铁西人通过解放思想和观念创新。从而实现了四个“跳出”———跳出技术改造的局限,对企业实施系统性改造;跳出单个企业改造的局限,对工业实施整体性改造;跳出工业改造的局限,对二、三产业实施协调性改造;跳出经济领域的局限,对市场经济所需社会条件实施彻底性改造。2007年6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命名铁西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2007年6月25日,铁西新区与沈阳细河经济区再次重组,形成了面积达484平方公里的中国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沈西工业走廊。目前的铁西,十余项重大技术装备填补国家空白,国务院8号文件确定的16大专项中铁西能够承接8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沈阳铁西制造的产品重新占据全国乃至世界行业的制高点,截止2007年底,示范区聚集了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412户,年产值700亿元,实现增加值182亿元,税收34.74亿元,利润19.54亿元,涵盖了数控机床、通用石化装备、输变电装备、专用机械、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6大门类,其中沈阳机床、北方重工、远大集团年销售收入均超过百亿元。
2007年铁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7亿元,是2002年的4.46倍,年均增长29.5%,工业总产值1201亿元,是2002年的5.2倍,年均增长3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6亿元,是2002年的4.85倍,年均增长37.1%,财政收入46亿元,是2002年的6.15倍,年均增长39.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74亿元,是2002年的6.5倍,年均增长45.4%,全区工业利税完成68.2亿元, 同比增长46.6%,利润完成37.1亿元,同比增长81.1%。2008年1─8月份,铁西区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亿元,同比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8.6亿元,同比增长3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7亿元,同比增长29.1%,财政收入71.2亿元,同比增长199.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8亿元,同比增长37.6%,直接利用外资5.32亿美元,同比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229.8亿元,同比增长39.4%,其中,工业 固定资产投资119.4亿元,同比增长45.7%,完成全口径税收54亿元,同比增长49.8%。
二、铁西振兴的经验
寻解惑之道,深入德国鲁尔;找破解之策,钻研美国“锈带”;探发展之路,分析沈阳客观实际。铁西工业曾经风光无限的“工业巨人”,为何至2002年的16年间成了扶不起的“阿斗”?沈阳决策层深刻的剖析和反省,得出的结论有三:一是在打碎计划经济固有模式的同时,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模式;二是多年受计划经济束缚,观念落后,等政策、靠救援、要资金的依赖思想严重;三是方法陈旧,老工业基地改造,是就技术改技术,就产品改产品,就企业改企业。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根本不能激活企业的创造力。经过痛苦的思考,沈阳决策者认为,只有以敢于突破创新的气魄,结合实际进行大刀阔斧、脱胎换骨的改造,才有可能走出一条改造振兴的新路,深谙此理的沈阳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自己的开拓创新之路。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