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
2002年6月18日,是一个可以载入中国工业发展史册的日子。当天,沈阳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提出:成立铁西新区,将老铁西区与沈阳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同时赋予副市级的审批权。
当时,铁西区积累了近1000亿元的工业资产,聚集着全沈阳市45%的科技人才,拥有深厚的工业文化积累和大量的产业大军;而毗邻的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政策优势、开放优势、体制优势和资金优势,同时,拥有广阔的工业发展空间。然而,由于体制的障碍,两区在各自的轨道上缓慢前行,各自所拥有的巨大的优势,在彼此的封闭中逐渐被稀释。“合署办公”,通过统筹管理、整合两区资源,铁西新区聚集了全沈阳市70%以上的工业固定资产、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65%的产值、70%的利税,堪称“工业航母”。
与此同时,铁西区政府还对工商、税务、环保、消防、安监、卫生及人防等部门实行集中办公,简化前置手续,入区项目审批时限从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最初的30天降至3.5天,审批事项由350项降至99项,并将各项评价审批费用降至最低,根本改善了服务环境。
“合署办公”的最大意义在于,为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提供了‘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把铁西老工业基地送上了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腾飞跑道,产生了“1+1>2”的巨大效应。
资源重新优化配置同时,铁西全力支持国字号企业集团和知名的国内民营企业进驻,与铁西的地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重组。中石油、中石化与沈鼓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新疆特变电工收购濒临倒闭的沈阳变压器厂,组建特变电工沈变集团,技术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成为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三一重工入驻铁西,以“颠覆国家行业标准,用品质改变世界”的理念,建立中国煤炭综采设备生产基地。
创新的理念和方法,是发展的重要手段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那么,嬗变中的沈阳工业,如何才能炼就成健硕的金凤凰?德国鲁尔、美国“锈带”等前行者给出的答案是:企业重组,产品升级。但在旧循环体系里勉强维持的重生,飞出来的不过是一只带病的凤凰;运用“合署办公”的创新体制和灵活机制,依托科技进步、产品升级、企业重组,实现有世界性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生,飞出来的才一定是健硕的金凤凰。
但要实现企业重组和产品升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沈阳人想出的办法是:“东搬西建”“壮二活三”。简单地说,“东搬西建”就是将老铁西的工业企业搬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然后,将位于城市中心的老铁西企业土地置换成商业用地,通过价差找到发展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和提高城市配套功能。“壮二活三”就是壮大第二产业和搞活第三产业,土地价差提供了企业产品升级更新改造的资金,置换出的土地,还使铁西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繁荣了第三产业,拓宽了就业再就业渠道。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摸索。沈阳人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世纪大搬迁。统计显示,2002至2007年,铁西共搬迁企业239户,腾迁面积7.4平方公里,获得土地收益142亿元。其中35亿元用于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77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发展,30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搬西建”中,企业搬迁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企业重组和“版本”升级。沈阳机床集团就在搬迁中尝到企业重组“甜头”。该集团由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三机床厂和中捷机床厂3个企业整合而成,2003年企业销售收入仅为22.4亿元,2006年则突破了100亿元,已跻身世界机床6强。北方重工沈重集团则在搬迁中实现了“版本”升级。2006年8月,通过收购德国维尔特公司,该集团掌握了盾构机的核心设计和制造系统集成技术,成为国内第一个能够设计制造全部3种盾构机的企业。通过搬迁,86户破产企业彻底退出市场,258户中小企业放开搞活,189户大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在搬迁与改造的同时,铁西区先后提供和开发就业岗位13万个,解决了15万人次的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