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课标大力提倡的一种有效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课堂教学,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可,早已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教师的帮助引导。
一、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关键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了课堂教学的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学科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由此可见,三维目标得到实现,也就是以学生为本得到落实。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是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实现的。在实现的过程中,都在教师的不断帮助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帮助引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三维目标的实现,这正体现一个教师的能力,也是向教师挑战的地方。因此,教师帮助引导是否合理,也关系到课程改革及其素质教育的推进。
二、实现课堂三维目标的保障
《走进新课程》明确指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出:“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师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的职责在于帮助;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可见,在探究性课堂中,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无不体现教师智慧的帮助;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的引导下展开探究。教学过程的每一层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向课堂的三维目标推进。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探究这一课。可以分三个过程进行;第一过程是:学生用两个三角形进行拼一拼;稍候,老师提出问题,“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又问“可以拼成已学过什么样的图形;有什么规律。”这过程的目标是: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可能拼成正方形或长方形或平行四边行,即平行四边行。第二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什么地方与平行四边有什么关系。” 这过程的目标是:通过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探究出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行的有什么关系。第三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最后是通过全班探究出公式。
三、实现课堂三维目标的前提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具有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知识获得过程为重点,以合作学习为重要形式的特征。因此,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在探究性活动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方案,即备好课,写好教案;首先注意组织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进行探究教学;有的教材上的内容不适合于学生用来探究;例如,三角形,圆等几何图形的名称,还有数的读法等都不适用采用探究;也有的内容可能是约定俗成,这些采用讲授法就行了。内容适合可以用探究的,教师就要创设问题情境,明确采用怎样的探究形式;学生可能会提出怎样的看法,该怎样引导,都一一体现在教案里;同时,也要选好那些对学生有兴趣,之间能发生多种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联系方式的材料,作探究活动之用。只有教师在探究活动之前,帮助想得全面,引导尽量合理,探究性活动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实现课堂三维目标的根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明确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角色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到顺利实现。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得当,整个教学活动才不偏离原先航向或轨道。可以说教师的帮助和引导是实现探究性课堂实现三维目标的根本。
帮助活动前充分准备,避免探究活动虚假性。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可利用的学习资源。随着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探究,设定相应合理的问题情境,选择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探究活动和正确的评价方案,尽可能地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信心。帮助创设尊重、赞赏、民主的探究氛围。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是以尊重、赞赏、民主的探究氛围为基础。教师必须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不伤害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心,用赞赏的眼光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进步和质疑,是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下,才会对知识产生兴趣,人人参与到我们所创设的探究活动中来。教师合理引导探究过程,使探究活动持续开展。一节课的探究活动。是随着教学过程层层深入,就有一次次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是教师创设有意义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的活动。认知冲突不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最终达到三维目标。总之,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有效帮助和引导是至关重要,他能够引导学生应该在什么时候改变讨论方向,及时地把教学活动转移到有待学习的新内容,探究活动持续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