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天真地相信,思维是能够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就如人们在思想上所把握的那样。后来,人们看到了认识中存在的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矛盾。但是,人们仍然认为认识与认识对象是直接同一的,它们之间不应有矛盾,有矛盾便是认识的错误。于是,经验论者认为,一切知识只有来源于经验才是可靠的;唯理论者认为,感觉经验直接把握到的仅仅是假象,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思维把握到的本质才是可靠的。两者都试图在各自的立场上消除认识的固有矛盾。
朱德生指出,“康德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中比较清楚地看到了认识与认识对象的矛盾,本质上便是思想自身的矛盾,而且是不可能取消的。不过,他仍没有充分理解这些矛盾,而是企图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使所有的矛盾都得到调和。但这种调和恰恰是使这些矛盾更加尖锐化了,从而促进了由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向辩证思维方式的转化。”③在康德看来,人的认识存在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感性知识是零碎的、个别的、缺乏联系的东西,只有用先验的知性概念和范畴才能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理的知识。感性和知性的认识所涉及的都只是“现象”,而理性则要求对“本体”有所认识。不过,理性在探讨空间和时间的有限与无限等问题时,却陷入不可解决的自相矛盾之中。康德断言理性无力认识“本体”,“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
黑格尔认为,康德之所以会得出不可知的结论,主要是由于他假设了“自在之物”的存在,而且假设了思维不可能达到它。黑格尔主张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他认为一切事物(存在)就其本质来说是思维,但就其外在表现来说,则是非思维的物质性存在。在黑格尔看来,思维是能动的方面,它不断把自己外在化,表现为物质性的存在。正因为它表现为物质性的存在,所以它便以为存在是与自己对立的,经过一段矛盾运动,它发现了存在原来就是自身的表现。这样,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康德和黑格尔都为我们理解和实现认识活动中(包括教育认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康德给我们的启示是,认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只有通过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客体)的相互作用才有可能。黑格尔给我们的启示是,思维与存在本来就是统一的。在我看来,思维与存在之所以是统一的,是因为思维本来就是物质存在长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期进化和发展的产物。思维与存在之所以能够实现统一,是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现实的活动。教育实践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教育认识中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就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育认识的主体与教育实践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二、教育认识的辩证思维
教育概念、教育判断和教育推理等教育认识的思维形式的静止性、抽象性、片面性和有限性与教育实践的运动性、具体性、全面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决定了教育认识的主体不可能完全地反映教育实践,主观与客观之间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统一。教育实践的运动性、具体性、全面性和无限性只有运用辩证思维才能准确地予以把握,从而实现教育认识中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的统一。
(一)什么是辩证思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