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或证候好转或消失判断疗效。
现代医学疗效判定标准是:症状或证候改善,理化检查指标改善,组织病理学改善。 症状或证候好转或消失远远不够。还要看ALT. AST.BIL.T/A.CHE.BUN.GLU.EP等等。还要看HBV-M.HBVDNA等等。还要看组织学中的G和S 以及免疫组化情况。
中成药的组成和剂型可以有自身的特点,但是疗效判定必须严格按照国际标准 说到临床疗效,必须明确一个概念,疗效的判定标准,必须是国际认可的,全世界一致的,中药西药都要遵循的,现如今中医临床医学要求疾病诊治要走向规范化、国际化,中药也要现代化、国际化,老是沿用自己的诊疗标准,使用自己的“游戏规则”,我行我素、自娱自乐显然不行。
中成药功效与主治采用病证相结合的形式并不可取。目前的一些中成药采取了病证结合的模式,即首先确定中医证候,再沿用至具体西医疾病之上,也就是说西医定病名,再看是否具备中医的辨证分型,两者吻合后即为适应症,如乙肝清热解毒胶囊,适用于具备肝胆湿热型乙肝患者,这样即顾及到中医的辨证,也顾及到西医的具体疾病,看似周全、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实际极不现实,如果使用中药新药给患者看病,需要先找有经验的中医给其四诊合参,正确得出中医属于何种证型,如果证型不符,不能用是药,其实,在现今临床上,根本没有人这样做,中药治疗乙肝的制剂成千上万,没有人先辨证后用药的,辨证只是一种空无意义的摆设。
传统中成药在现代医学疗效判断标准面前的难处不小。
要求抗肝炎病毒—积极研究筛选——苦味叶下珠、苦参素有一定效果,但无法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相比。
要求消炎抗感染——清开灵、鱼腥草、痰热清等等有一定效果——但无法与头孢类、奎诺酮抗生素相比。
要求降糖——消渴丸等等有一定效果——但无法与胰岛素相比。
现实情况下,中成药往往只能是承担配角——辅助性治疗。 难道数百种治疗肝病中成药都不行吗?
在肝病主战场上,承担辅助性治疗任务,单打独斗解决主要矛盾时,火力不够,又哑火现象。
保肝降酶降黄有成效,抗病毒治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疗没有突破。
但是解决肝病的主要矛盾最主要要看病毒指标和肝脏组织学改善情况。 治疗肝病的中成药疗效的虚实情况:
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药物》(湖北科技出版社)收录的治疗乙肝各种中成药疗效总结情况看:疗效十分突出和显著,远远超过西药。收录的治疗乙肝的中成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阴转率在33%~68%之间,乙肝病毒e抗原转阴率在40%~60%之间,乙肝病毒DNA转阴率在40%~68%之间。从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中成药治疗乙肝临床总结报告看,疗效大都如此,有的更加神验。
但是临床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相当一部分新药实际只起着类似安慰剂性质的作用。一个新药一旦问世,往往依据大量的、夸张的广告,先火上一阵,药厂高兴、商家高兴,市场繁荣,但是繁荣背后是什么?约有5000多种中药制剂的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率仅为3%,尚无一种中药新药进入国际医药手册,我们的中药制剂能否作为真正的新药存在,拿下几种实在的疾病,才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治疗肝病的中成药都是怎样诞生出来的? 如果中成药疗效有问题,那么每一年都有多种治疗肝病的中成药获得批号批准上市,这些药物,不都是经过严格的GCP程序,过五关斩六将闯出来的吗?按照GCP程序进行的确不假,但是实施过程难以保证丝丝入扣,保质保量。例如入选标准的中医辨证分型、联合用药、患者的依从性、病例的脱落、经济利益的等等——容易产生出一些“夹生饭”,或是“畸形儿”。中成药的研究程序、临床设计、数据管理和统计、疗效评价应该作到一致性和依从性,确保这些研究内容真实可靠是否具有权威和令人信服的证据。 中成药研发的各种技术环节都是为保障临床疗效服务的,不应成为“科举”中举时“八股”考试似的形式,留于皮毛而忽视实质。中药新药的问世,要经过Ⅰ~Ⅲ期的临床试验,实验室研究要求符合GLP程序,临床研究要符合GCP程序,生产要符合GMP程序,新药要提供完整的综述资料、药学资料、药理资料、临床资料,尤其是申报新药临床试验前,一次性完成新药新药各项基础工作,如制备工艺、理化性质、质量标准、药理毒理等,目前上述工作实际已成为新药申报的主体和实质性工作,为此而花费的人力物力超过了临床试验。本应是新药研发核心问题的临床试验研究却变得留于形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新药一旦获得批号,是否进行过临床大样本跟踪调查,长期疗效如何?是否能够作到优胜劣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