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题研究的时间与对象
1、时间:2004年9月——2005年9月。
(后由于研究深入的需要以及学校搬迁的原因,延长到2006年9月)
2、对象:吴兴高级中学2007届共20个班级的学生,高一、高二学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以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在全校推广,同时进一步对主体性教育模式进行理论研究与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1.研究的大致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4年9月——2004年10月)
主要任务是建立模式、制定研究方案、申报立项、写出开题论证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6月,后延长至2006年9月)
中心任务是贯彻研究性学习——主体性教育模式,围绕社会调查等活动实施研究计划,通过实践、分阶段总结,完善对主体性教育模式的理解和应用,进行实施过程的有效性机制管理。
2004年10月——2005年12月:初步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在各个阶段的目标、通过对全体高一学生进行《高中生主体性问卷》的调查制订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研究的实验目标体系、构建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模式和教师的主体性教育干预模式。
2004年12月——2005年8月: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在教师必要的指导和监控、引导下,根据目标体系编制研究的具体选题(即社会调查的主题),由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头独立实施,自主探究,实践体验,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以课题报告、调查报告、Powerpoint课件、网页等形式展示成果。(部分学生如条件不允许也可独自进行)。
2005年6月:总结一年来课题研究研究实践中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写出中期课题报告,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写些“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心得或论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课题未能如期完成,申请延期,在中期报告中已提出并上交市教科所备案)
2005年9月——2006年6月:根据在研究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问题,制定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继续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对课题进行深一层次的研究与拓展。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活动;再次对全体高二学生进行《高中生主体性问卷》的调查,并与高一的调查进行对比与分析,检验课题研究的成效;进一步完善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研究的实验目标体系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模式和教师的主体性教育干预模式两种模式的构建,实现提高与加深教师对主体性教育模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6年5月——2006年7月)
中心任务:对课题研究模式的进行和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对课题进行总结、推广应用。整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调查报告(学生个案)、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理论研究(教师论文)、研究课题实施对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并最终完成本课题的终结性报告。
2.社会调查实验目标的形成与实施
主体性教育模式的理论运用于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必须从学生出发,为学生制订出切合实际又有发展性的社会调查的目标与内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实践才能获得成功。因此制定适合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和主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学生主体参与实验的目标的制定
制定一个统一的全面发展的实验目标,其重要前提是必须把学生的内在需求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对其价值作出全面的判断,这是本研究目标制订的基本原则。我们在设定社会调查和确立社会调查的主题时,通过制订学生主体参与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并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选择来共同形成和开展实验目标和主题的。首先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兴趣与需要,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展现的行为主体性。其次考察社会生活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教师制订《高中生主体性问卷》,通过对高一年级一千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将收集的信息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以确认研究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作为制订研究目标的重要信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