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发挥实验功能,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人内心产生动机的主观原因,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催化剂。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过程伴随产生的各种各样现象,可以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刚接触化学,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增添一些趣味性实验。如:(1)“魔棒点灯”;(2)“烧不坏的手帕”;(3)自制“信号弹”;(4)“清水变牛奶”;(5)“喷雾写字”等,使学生觉得新奇,随着学习的深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如何除冰箱里的异味,如何清除粘在玻璃上的泡沫胶带,如何辨别真假珍珠粉,夏天蚊虫叮后怎样除痒痒等问题,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究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的决心。
二、改进一些课堂观察实验为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育教学的目标,而创新的实质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行为。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激情来自于好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借助实验尤其是探究性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氧气化学性质时,我将观察实验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当我们做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的情况时,先带领同学们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还会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如: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我选用白磷代替红磷,用5M1的注射器代替广口瓶和烧杯;由于白磷着火点低,可选用开水给注射器加热使白磷燃烧。实验开始时,给注射容器内加入过量白磷,将注射器活塞调整到5M1处,用食指堵住注射口。把整套仪器放在装有热水的小烧杯上。白磷很快燃烧起来,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注射器的活塞很明显先向右移动,等完全冷却后从右移动到4M1处。学生很自然的得出空气中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在讲述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1)气球胀大的实验;(2)喷泉实验(3)矿泉水瓶变扁(4)锥形瓶“吞”鸡蛋。然后提出几个问题:为什么烧瓶中的小气球会自动胀大?圆底烧瓶中的喷泉是如何形成的?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熟鸡蛋为什么会进入锥形瓶中?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创新,倡导学生主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接受性学习的机械训练现状,而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既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与所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设计实验问题,创造自主探究环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没有思维就无以探究。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行得通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探究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讲到《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针对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我设计探究性实验及问题如下:(1)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通常条件下过氧化氢会放出氧气吗?(2)加热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有没有氧气放出?(3)加热过氧化氢,有无氧气放出?(4)将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混合,有没有氧气放出?(5)直到实验(4)中没有氧气放出时继续加入二氧化锰,有无氧气放出?(6)直到实验(4)中没有氧气放出时继续加入过氧化氢,有无氧气放出?像这样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的设问,从而得出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如在观察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只有同时思考“为什么实验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为何要略向下倾斜?”、“实验结束时,为何要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等问题,才能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