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连接成一个导体且“导”的自然,“体”的容易时,知识才能在师生之间畅通流动。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时,我让学生做实验:在试管中装入少量的蒸馏水并通入二氧化碳,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震荡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后得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我进一步问:“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吗?”学生回答是。这时我将一朵紫色的小花(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泡后晾干的小花)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发现石蕊没有变红,立即表现出一脸茫然的表情。这时我让学生自己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学生有的猜想是水使石蕊试液变红,但验证时发现不是。通过以上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得出是水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道理。我进一步提出问题:水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实验需要验证吗,为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深入,不但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认识了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将家庭实验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欲
化学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现实生活中值得研究、探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铁的生锈与防护、水垢的形成与除垢方法、如何检验鸡蛋壳的成分、皮蛋里的化学等等。让学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家庭实验,有利于学生加深化学的理解、开拓视野和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例如,我把教材中铁钉生锈探究实验当做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了上《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五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那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启迪学生对教材中的“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进行探究,更深一步思考并探究“切西红柿的菜刀和切咸菜的菜刀,哪个更容易生锈”,从而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教深入的了解。
同时还开设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食盐和碱面;如何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五、给学生创造实验情境,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初三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他们的思想处于一个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想尝试——具体实验操作——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上发展,所以实验在此过程中有很大吸引力,他们往往想通过自主探究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将观察实验,转变为学生的探究实验。例如在讲水的净化方法时,我将课本中的观察活动变为学生的分组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棉花、矿泉水瓶、活性炭、纱布、明矾、浑浊的水等材料,要求学生依据现有材料自己设计实验将浑浊的水变为干净的水。有的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制作的过滤柱很好,很快得到干净的水了,有的水比以前干净,但效果不好,还有的直接将活性炭放入浑浊的水中,浑水有变化但不太明显。虽然有的学生没得到干净的水,但他也积极参与了实验的设计及操作,也值得肯定。从学生脸上露出的表情我们能感受到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了快乐,享受到实验的乐趣。教材中将氧气化学性质的三个实验定位为观察实验,而我为了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特将这里的三个化学实验设置为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