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尽头,有一间小餐馆,被一个巨大的时间泡包裹着。餐馆里,客人各自挑选座位坐下,吃着美食,观看星云的壮丽毁灭与重生。”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人的目光为什么能洞穿大气层,得以一睹那个以宇宙作为背景的深邃无垠。作为人的一切,本该,也完全能够,在这个59万8千亿亿吨的蓝色星球上自给自足,不断循环再生,像几百年前他们所习惯的那样。上帝为什么要这样慷慨,不仅让这种体内有如此多丑陋、阴暗与兽性的两足无羽生物,成为地球的主人,还允许他们看见诸多如同幻梦一样的宇宙奇观?我不知道最终的因果,也许是我在“量子文学观里所揣测的那些可能性”;但可以断定的是:这种“看见”必然要打破原本“封闭的循环”,使万物万有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容貌。用一个大家正在目睹的事实讲:科技改变生活。
我们不去讨论科技进步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是不是自杀性的;当前的工业生产体系是不是自我毁灭性的;当然的金融经济体系是不是癌细胞式的掠夺性的;科学理性与共产主义是不是都属于人类致命的自负……总之,只讨论这个被现代科技打开的现实,这个被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而不是被牛顿力学,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
这个潘多拉盒子就是当下最真实不过的现实。
我们在拿着智能手机用微信泡妞时,应该意识到:若没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没有那只该死的薛定谔的猫,手机、电脑等这些90后常觉得它们是天经地义的东西,根本不会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光既是粒子又是波,相隔千里两个粒子之间诡异的纠缠……还有什么比这个人类被稀里糊涂地使用着的量子力学更神秘魔幻的?马尔克斯获得世界性声誉后,大家说他魔幻。马尔克斯则大声说,“我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现实已经不仅仅是牛顿力学支配的那个宏观世界里的日常经验;也不仅仅是伍尔芙看见的斑点,普鲁斯特想起的小茶饼,卡夫卡在洞穴里的梦呓与孤独……它是更多匪夷所思的建筑结构、吴莫愁古怪的音乐、凤姐与干露露的出位、中美就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博弈、黑天鹅事件、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
每天,我们都浸泡在这个现实里,像盒子里的一小块电池,电池的两极一头是生,一头是死。我们其实并不能确信自己是什么。幸好,我们还有科学,还有文学。文学艺术的审美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认知存在着根本差异,但都是去窥探宇宙与人自身最深的奥秘,它们相互启发,互为隐喻。比如我曾提出的“量子文学观”,就直接借鉴了量子力学里的一些概念;又比如经济学。熊彼得提出的“创新——对新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织,及经济周期”这两个理论,都可以导入文学的实践中。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这些在经济领域已沦为陈词滥调的话语若能在文学领域内做出有效阐释,出一批精品汉语长篇是不成问题的。所以说,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这种内部具有浩瀚性的文体,就更不应该满足于“小说是写人性的”这种不费脑子的说法,要去认识“这个正在不断发生的现实”,要有这种愿望去找到文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即:现代性。元宵祝福网页
现代性极其繁复,概念众说纷纭。
我讲过许多,这里不复赘述。只说一点:它是溪流、江洋、海洋与天空的总和;更是这个跌宕起伏,同时包括了真实与虚构的全过程。人类文明的经验,昨日是溪流,今日是江河,明日是海洋,每时每刻都有成长,但都不足以描述这个“总和”。总有某种东西是在人类的理解与想象之外,乃至于在“太极,客观规律、众多的神祇、绝对意志……”这些伟大的思想之外。但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个“总和”的存在,意识到现代性不仅是固定电话,也是智能手机,还是未来的基因手机,那我们就能够看到现代性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限性,所谓千年文学备忘录;二是复杂性,它同时包括了牛顿、爱因斯坦、玻尔、M理论、多重宇宙等。三是开放性。它在打开,且加速。有意思的是:宇宙也同样具有这三个基本特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