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了解到,减负的提出,这并不是第一次,应该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现实显示,这其实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在现行的社会评价机制里,学历依然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在单一的评价机制里,学生只有沿着大学这一单一渠道向上走,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三重压力。真正的减负,应该是个加号,拓宽教育渠道——发展职业教育,设立与市场需求相符的技术类专业,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学历认证及就业率,鼓励学生多方选择,而不是一心盯着可能并不合适自己的大学。“我觉得大学应该是精英教育,不是普及教育。像德国,他们并不鼓励人人上大学。在他们的教育体系里,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占的比重差不多,他们鼓励学生去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类型,同时设立相应的选拔体系,去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特性。在这个体系里,分数是一个标准,但不是惟一标准,也占不到大比重。所以在德国,没有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情景。”一位中学校长如是说。
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致使“择校大战”硝烟弥漫。择校压力不仅是学生的求学负担,而且还成为了家长们的皱眉、焦额之重。
“进不了好小学,就进不了好中学;进不了好中学,就进不了好大学;进不了好大学,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这句话来自电视剧的台词,淋漓尽致地反映了现阶段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声,同时也折射出了千万个“择校”家庭的现实心态。1978年,重点学校政策正式在我国出炉。而彼时的初衷是:在当前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尽量把有限的资源用在重点学校建设上,用有限的资源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毫无疑问,这一策略在当时是有其合理性的,也的确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影响。然而,当时间走进二十一世纪,校际之间差距的拉大、有限教学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愈来愈凸显时,“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无奈地让家长、学生择校。而这种状况,在小学升初中阶段更是格外引人注目。每年的“六一”前后是重庆各名校小升初择校考的报名时间。从这一刻起,我县小学生们将面临自己学业生涯的第一个转折。能进入一所什么样的中学就读,也成为每个家长和学生口中最热门的话题。各知名中学资讯点前排起长龙,各辅导培训机构也一场火爆。“孩子小升初考的其实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家长。”于是,在这句名言之下,家有一个升初一的孩子绝对比要高考的孩子更能令全家齐行动:打听学校的情况、给孩子报培训班、帮孩子制作简历、找熟人托关系,甚至筹措“择校费”等等,一时间整个酉阳县都因这场“择校大战”而硝烟弥漫。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减负”吗?为什么家长们对于给孩子择校热情如此高涨?简单来说,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和孩子对高质量教育需求增长,每位家长都希望子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日后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力的境地。然而,从社会现实来看却是:优质基础教育与高中后教育的供给规模和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2)从办学机制上看:国家从师资到生源,都向重点学校倾斜,致使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中考、高考升学率和办学条件差距明显拉大。这种由师资和生源导致的不平衡,是“择校”现象日趋严重的另一个因素。(3)再者,目前同一区域内中学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而政府教育投入不足,一些中学希望通过收取“择校费”来补充办学经费,这也是“择校”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在这样一些原因支持下,择校负担是越来越重。
有这样一种观点,在酉阳的家长中是非常普遍的:即使你在优秀学校是倒数的、最差的,也总比去其他差的学校要起点高、有前途,甚至成绩拿到一般学校去,也许还能排在前几名。重庆巴蜀中学去年就有一个学生因为成绩不是很好,大概在班里后5名左右被劝退了,但是转到我县一所公立学校后,居然考到了年级前十名。你说,在这种现状下,想要制止择校,怎么制止得了?在我看来,对待择校应理性,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择校”虽然情有可原,毕竟这是他们重视教育的一个表现,但是当前酉阳的“择校风”却存在一个问题,即:其实很多家长是盲目的,只是跟风、随大流,而未经过深思熟虑。上好学校就一定能接受到好的教育,最终一定成才吗?这并不是绝对的事情。而且对孩子而言,从来就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其实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智力水平、认知水平、反应水平、学习能力等等方面的客观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差异。尽量让孩子在适合成长的环境中获得更多更好的锻炼机会,而非一味地死盯着所谓的名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