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体验式德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更是发展的主体、体验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将德育内化为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所创设的氛围是供学生体验的,学生又正好在体验中学到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行为。
(2)活动性原则。德育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在体验式教学中,要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这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长时期的不断参与活动,获得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寓德育于活动之中,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道德水平。
(3)生活化原则。《学会生论文网http://www.751com.cn/ 存》一书指出:“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课程要从脱离儿童生活的状况中转变过来,成为面向儿童生活的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都应当向儿童的生活回归,这是“体验式教育”应该强调的原则。新课程要从过去的理想化、政治化、模式化的框架中走向生活化,让少年儿童在生活中深刻认识社会和自我,从切身的体验中学会识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并在生活交往中学会做人。大胆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道德价值观念,不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放手让学生在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去通过分析、比较做出正确而合理的选择。坚持“生理--心理--情感--个体经验“等体验经历的融合。
(三)设计思路
本课题着眼于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主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从研究洛湾中学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出发,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整合农村德育资源,构建德育新模式,优化德育方法,拓宽德育途径,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与实践,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培养和造就千百万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研究依据
1、教育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以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凯洛夫《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孔子的积极道德主体思想、素质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以及以近代陶行知先生为代表的教育家一系列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紧密联系当前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实际问题和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和谐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参考和借鉴古今中外未成年人教育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具有共同性的方法和途径。
2、研究的方法论依据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构成系统的各要素既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亦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站在系统的整体高度,协调好各要素的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德育的整体功能。
(五)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总体目标:致力于西部落后地区农村中学,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去,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优化与创新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方法、构建新时期农村中小学德育新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对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社会教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德育网络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转变德育观念,提高德育效率,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和造就千百万计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论文网http://www.751com.cn/ 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具体目标如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