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家长、老师更关注的是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顶多再加一门英语,上了初一后,要考试和评价的就有七个科目(不包括音、音、体、劳,其它的地方、校本课程),从两个科目一下子变成了七个科目,很多学生是很难以适应的,在我们对初一新生的问卷调查中,有43%的同学说:“不知如何分配学习时间”,有52%的同学说:“很难完成一天课程的作业”。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极个别的学生甚至写到12点,有的学生难免疑惑:老师,我也听课了,作业也完成了,怎么就是不出成绩呢?
2、课程内容变化的因素。
初中所学的科目在理论性方面有所增强。从直观形象向概括和抽象过度,难度的增加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的。各学科的知识量增大。比如语文,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学生要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信息量也就急剧增加。初中课程还呈现这样的特点:知识的综合性增加。解决数学的应用,或许涉及到生物、地理;回答历史问题,可能需要思想品德的内容;学习思想品德,更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刚进入初中的小学生能“旁征博引”也是有难度的。 另外,各学科的教材各自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环环相扣,否则就会出现断点。
3、家庭环境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心,早上送,下午接;盯着孩子写作业;周末要报辅导班;非常频繁的跟老师交流,询问在校的表现。过犹不及,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非常疲倦,往后的逆反是必然的。也有部分家长论文范文 ,虽然很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但只是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已,一看到成绩不理想就责骂:“你是怎么学得,我们这么辛苦,要什么给你什么,你对得起我们吗?”更有的会棍棒相加。有的家长只是做“表面文章”。
4、教育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师队伍中的良莠不齐也是客观存在的。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老化,教学方法依然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不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不听课就罚站,不做作业就罚写,不听话就叫家长,很多学生必然会“畏而远之”。再者,曾经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到现在还不过时,评价机制要跟老师要成绩,老师当然要跟学生要分数,这就使得,在“要分”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生理、心理存在的问题,产生了一些矛盾。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