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投入了足够的科研经费。课题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物质保障,我园高度重视此课题研究工作,对此课题给予了足够的物质支持。我园购买了全套巍山文献资料,便于教师更多的学习和了解课程背后蕴藏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给课程构建提供足够的知识支撑和理论支持。我们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参观,也邀请民间艺人到园教授民间泥塑等技艺。为更好地开展课程研究,我园购买了大量的相关音像资料,购买了绣花鞋、绣花鞋垫、民间工艺品等实物开展教学,在一些体验课程中投入足够的物质保证,使地方艺术课程研究工作开展得丰富多彩且生动有效。
2、注重研究方法和研究形式的创新,研究工作扎实且富于实效。
(1)课程保障:我园将生成的地方艺术园本课程作为全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教研组每月必须按规定开足地方艺术园本课程。这样的课程保障让孩子有了更多接触地方艺术的机会,也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幼儿和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兴趣和需求,给教师如何生成地方艺术园本课程,如何组织和实施地方艺术园本课程提供了研究的条件和机会,可以说,课程保障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前提。
(2)案例研讨和课后反思:立足案例进行课程分析,进行课程设计和组织情况的分析,分析后对课程进行重新调整。课程组织实施后,及时进行课后反思,以这种案例研讨和课后反思相结合的形式,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每学期结束将教师将最满意的课程设计和反思笔记汇总,进行分类整理和经验提升。
(3)开展专题研讨:在研究过程中发挥教研组的教研主阵地作用,给每个教研组足够的研究和创造空间,充分调动教师参研的积极主动性。既鼓励教研组的独立尝试和创新,也提倡教研组间相互的借鉴和学习。为教研组间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定期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进行全园性研讨,借助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研究中的问题。
(4)结合地方传统节日,开展艺术实践体验活动。巍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传统节日众多,其间就蕴藏了丰富而生动的艺术教育契机。我园抓住这些有利契机,以节日活动为载体,创新地方艺术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将生活情境真实再现,还原教育的本质。通过元宵节包元宵,火把节扎火把、打歌,端午节包粽子,过年舞龙……不仅给孩子提供了更多艺术参与、艺术表现、艺术创造的机会,更让幼儿真切体验了艺术活动带来的愉悦情感,了解和感受了民俗文化的丰富。
3、整合各方教育力量,论文网http://www.751com.cn/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力求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地方艺术园本课程来源于地方生活,而教师、幼儿、家长都是生活的参与者与体验者。因此在课程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我们将教师、幼儿、家长作为课程构建的共同体。幼儿日常朗朗上口的童谣、津津乐道的游戏成为了有趣的课程。教师和家长经历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以全新的课程模式走入了课堂。幼儿、教师和家长也在参与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领略了地方艺术课程的魅力,体验了地方艺术课程的愉悦和价值。使课程的内容不断得到拓展,课程的组织实施不断完善,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得以实现。
4、发挥环境的教育影响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园积极创设与课题研究相适应的环境,保教楼的走廊,各班教室都用幼儿的地方艺术作品、开展地方艺术教育的照片、地方艺术工艺品进行了布置和装饰,不仅让幼儿随处可知可感地方艺术的美,更能体验用自己的作品参与环境布置的快乐。我们还开设了专门的地方艺术展室,分别以“民族服饰创作区”、“美丽扎染坊”、“乡土创作吧”三个版块展示幼儿作品,呈现我园开展地方艺术教育的成果。同时,经常性带幼儿外出参观,借助城古楼、蒙化老家、地方工艺品小店、蒙阳公园等现成的环境教育资源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八、课题研究成果:
1、转变了教师的课程观,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利用的能力。在课程建构、课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开始重新思考课程的价值、课程的功能、课程的意义。教师不再是生硬的照搬课程,而是结合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而灵活地建构课程。教师不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教师在选择运用课程时不仅仅只分析教材,也开始分析幼儿。这种课程观念的转变,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建构园本课程的热情,提升了教师对课程有效运用的能力,使课程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发挥了最大的效能。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