㈡无法观察到的知识点,需要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才能达到预设的目的。
⒈微观放大。王桂华老师就《分子与原子》一课的设计及《分子的性质》课件的制作就凸现了这一特点。
⒉宏观缩小。如地理课上九大行星的运行规律和及相互位置关系,用立体运行模拟课件来展示这一宇宙现象,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
⒊呈现如磁力线、电流等无法感知的物质。如物理课上磁场的空间分布及导线如何切割磁感线等,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磁场空间分布图,通过旋转、切割得到各个方向的视图,实现立体图和平面图的转换。也可将磁感线立体图转化为剖视图,增强直观性。
⒋因条件所限无法观察的现象。如物理课上汽缸内混合油汽的爆炸的过程,用多媒体模拟其过程,就能得到直观的效果。
㈢把理论性、抽象性的东西具体化。
⒈演示工作原理。如梅传俊老师制作的的《电动机》课件,就很好的演示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⒉演示发展变化。如生物课肾小球的滤过、血液循环、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等,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生理过程的具体细节,就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
⒊演示因果关系。如“二次函数”抛物线的平移现象的演示。张兆琴老师的《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设计,张秀莹老师的《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胡淑珍老师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⒋演示动态过程。如物理课上的物体平动和转动,船舶的渡河运动,小球的平抛运动,人造卫星的圆周运动,单摆、弹簧振子的运动,纵波、横波、布郎运动、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再如数学课“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运用信息技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术使几何画板进行模型转换,可让图像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度后的运动过程和结果都保留在屏幕上,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
5、演示分割展开。如数学对于圆周率的概念的教学,利用CAI对圆周进行展开,跟踪测量圆周长和圆半径,引导学生发现圆周长与圆半径的比是一个定值。再如“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多媒体图形演示: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同样的方法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那么,六边形,七边形呢?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㈣创设情境,
⒈再现历史。如历史课上,可以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过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讲授“三国鼎立”内容,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和其中的“官渡大战”、“赤壁之战”等经典片段后,比较分析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的原因、性质和结果,为什么两次战役都有曹操而结果却不同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主动性。再如生物课,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物存在的年代久远,变化过程纷繁复杂,若用信息技术再现其演变过程就简便明了了。
⒉再现情景。外语学习中的情景会话和口语交际,需要情景的呈现;语文教学中的情节描写,如场面,信息技术为我们把生活情景带入课堂提供了可能。如《沁园春·雪》的教学就完全可以用信息技术展现北国雪景,并配乐朗诵。《<白毛女>选场》教学则可播放电影《白毛女》剪辑,让学生边学课文,边体会剧本与电影表现形式的不同。
⒊激发兴趣。如数学里的行程问题,把现实生活中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人等“搬”进课堂,比单纯的图形演示更能调动学生挖掘事物运动本质联系的积极性。再如英语单词的学习,可运用课件将梳妆台、电视、图画、鞋、篮球等实物用卡通形式展示在屏幕上,像动物一样蹦来蹦去,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