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解决怎么“教”和如何“学”的问题
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简言之,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标准体系中,虽有明确要求,但具体实行起来,与教师的执行力息息相关。目前,主流的教学方式千差万别,如传统的“灌输式”、“提问式”、“激励式”和新兴的“开放式”等等都是解决怎么“教”和如何“学”的问题上积极进行实践过程中的尝试。可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大部分学生有效但却有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不足。在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可操作性的要求,借助现代教学理念和手段,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功底,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认同感,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具有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使学生具有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了上述几点,就要注重培养教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教学模式,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环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教”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需要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不能功利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站在平等的地位,教师的身份只是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作为知识的占有者、给予者。通过对话启导学生的精神,双方面向真理而展开交流,达成某种共通的感觉或共识,这种共识又成为新的交流的基础,诱使学生进一步敞亮内心,引导交流的深入与拓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获得感性、知性与理性的体悟与提高,同时,还接受教师的人格感染与情感熏陶。这样,师生都作为整体的人相互交流并从中受益。基于以上分析的教学过程是理想中的教育模式,也是教育的理想状态,可是,现实中的学校、教师、学生的教学过程充满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教育身份差别、文化差别、年龄差距、教师的职业操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等等,正是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教育市场化、教育产业化的呼声层出不穷,家长为了儿女的升学问题绞尽脑汁,教师为了自身的工作待遇、职称问题疲于奔波。教育过程要真正回归到求知、求真的本来面貌,方能静下心来去研究、去升华。各种已经实践过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不在世俗目标(如升学率)的压迫下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的四个主要方向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1、教学理念的沿革和变化是促进教学方式不断变革的重要理论支撑。
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尊重客观规律。首先,教育的主体在教学方式创新需要更为宽松需要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不能功利化。其次,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教学方式的两个载体身份是平等的,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再次,教学方式创新在传承和创新之间继承和发展,不能跳跃式发展。要循序渐进,国内和国外、过去和当代乃至将来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都可以为我所用,不过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教师应当有广阔的视野和远大的目标,并将自己的这种信念传递给学生。第四,教学方式创新需要更深入的对教学的体制、教师、学生的角色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小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特点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上的急剧变化,他们一般有以下学习特点: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记忆力方面的训练,想象力丰富,以形象思维为主,情绪情感比较单纯,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如抓住学生有强烈的美好生活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进取心求知欲、自尊心和好胜心上强;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开展一些专门的人格塑造游戏、作文辅导、课堂互动,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他们逐步意识到自身的缺点,用一些优秀人物的实例鼓励他们。努力塑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性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