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总体发展趋势,面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统领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十分重要。作为基础性的中学体育教育,隐含着一个更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即人的发展从学生本身出发,让学生理解体育对健康的意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条件。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水平呈增长趋势,反应速度、力量的素质指标有所提高,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校园缺乏有效组织的体育活动氛围,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指标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此外,不少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偏重于技能、教法等“物化”层面的科学研究,忽视了在此基础上加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提高其积极进取、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深层次的探索。
我校是一所地处江都城区的完中,常年坚持艺体特色教育,学生乐意接受新生事物。2009年3月,我校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推开大课间活动,这改革了传统的课间操单一的模式,构建生活的、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与张扬的、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形式。它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调整学生的身心疲劳,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学生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给学生创造多彩的锻炼天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以确立《大课间活动组织方式的研究》为契机和突破口,开创我校特色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创新之处
1、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近年来,在校生普遍存在体质下降的趋势,鉴于此,教育部下发文件,明确提出,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并提出要加强组织管理。中小学校要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中,认真落实。
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活动时间长(少则25分钟,多则40分钟,平均30分钟),活动内容多(除广播操和体育游戏外,还有自编的多种校本操),组织形式活(可集中做操,也可分班进行学生喜爱项目),练习强度适宜(先小中强度,后小强度),配以游戏、竞赛等各种小型体育活动,还可与文化、艺术等多学科整合,为学生营造多种氛围,增加多方位熏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2、可能的创新之处
从资料的查阅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着眼点在大课间活动的理论研究上和大课间活动项目的创设上,没有把大课间活动与有效组织方式结合起来作为科研实验课题来深化探究。因此,根据我校的实际,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教科研的课题,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基层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大面积提升特色教育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及界定
1、大课间活动
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是落实和保障在校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途经,也是学生课间生活的一个快乐场所。它具有目标的多重性、内容的拓展性、形式的可变性、管理的协调性、过程的可控性、评价的多元性等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