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综合年鉴这样的编校质量,能否担当起区域年鉴领头羊的责任?能否担当起资料性工具书的责任?能否担当起政府公报和文献的责任?这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有人说,省级年鉴编校质量的相对下降,是因为近几年《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年鉴编纂机构变动的影响。但从第四次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奖结果来看,《广西年鉴》、《广东年鉴》和《安徽年鉴》均被评为特等奖,三家均是2007~2008年完成划转工作的。质量不但没有因机构变动而下降,反而有所提高。
校对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校对与编辑,工作对象不同、任务不同、方式不同,因而思维也不尽相同。编辑思维表现是“纵览总观”,重在得意(宏观);校对思维表现是“细辨详察”,重在得形(微观)。前者是解决文章句子好不好的问题,后者是解决字词标点对不对的问题。年鉴编辑部基本都是编校合一的单位,校对成为编辑的继续,效率提高。正因为对所校内容熟悉,可能就对简单的差错熟视无睹。使用校对软件的减少差错会起到一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定作用,但也会制造新的差错。提高编校质量,需要有硬工夫、细工夫、苦工夫。所谓硬工夫,就是编者在编年鉴这个岗位上不断锤炼自己,做到身怀绝技、火眼金睛。所谓细工夫,就是沉下心去钻研影响成败的细枝末节,做到如琢如磨,精益求精。所谓苦工夫,就是克服困难,青灯黄卷,以苦为乐,多一份心血汗水,少一点遗憾。
编写年鉴要时刻绷紧质量这跟弦。要有敬畏意识:敬畏事实、敬畏历史、敬畏读者。就是把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核准核实,给读者提供没有遗憾、无需考证的资料,体现出年鉴编辑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良知。
2.管理体制问题
管理体制是管宏观、管长远、管发展的方面,体制的变动带动着政策的变化和战略的调整。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年鉴事业在不规范的管理体制下,快速发展了20多年,从几家增加到几千家。地方年鉴特别是省级年鉴,在创办的背景不同、主管主办单位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共同探索走出一条“背靠政府,面向市场”的路子,即政府发文组织、财政下拨经费、年鉴编纂单位通过开拓广告市场和扩大发行增加收入。在这种体制下,进可攻、退可守,个人收入达到中等,单位经费年年有余(有的年结余数十万元)。
2006年1月1日和5月18日,《公务员法》和《地方志工作条例》分别颁布实施,对我国的年鉴事业特别是省级年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编写年鉴走上依法行事的新阶段。《条例》规定了综合年鉴单位的归属和年鉴编纂主体、组织形式、框架内容、经费保障以及相应的权利、责任、义务等,省级年鉴由“七雄”(创办单位有地方志、社科院、统计局、省政府办公厅、发展中心、政研室、联合体)将变成地方志一统天下。其次,解除了年鉴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公务员法》出台后,进公务员队伍成为时尚,是年鉴工作者的首选。省级年鉴单位级别高、职级待遇高,社会保障好,后顾之忧少。差别就是吸引力,人往高处走成必然趋势。近五年来,进没进公务员队伍成为年鉴工作者的热门话题之一。第三,损坏了编纂年鉴原有的动力系统,而新的动力系统尚未建立。本来外在生存发展的压力,可以转化为开拓市场、提高质量的内在动力;定期开展的全国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活动又形成树立年鉴品牌形象、不断向先进看齐、改进各项工作的压力和动力。由于有《公务员法》作保障,进入到公务员系列的年鉴工作者衣食无虑,压力减轻,热情减退,动力不足。而《公务员法》和《地方志工作条例》对从事年鉴工作的人员刚性制约不足,对产品(年鉴)质量的评价监管机制、对工作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对有关人员的奖惩机制等尚未建立,地方志年鉴单位又不是干部成长的摇篮,很少有人因这项工作出色而升迁到更高更重要的部门。因此,内在动力生成的条件尚不具备,新的动力系统建立和完善更待时日。越来越多的省级年鉴由原来的编辑——出版——发行,变为编辑——出版——赠送;出版时间在延迟,工作节奏在放缓。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产品只有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才能接受客户的检验,才能真正感受到市场的压力,才有提高质量的动力。2006年后,省级年鉴编纂质量相对下降,与当前的管理体制是巧合,还是有某些必然联系?需要我们作深入的思考。
3.框架结构问题
年鉴是多源性体裁。我国现行的综合性年鉴既有史书的影子,又有志书的结构;既有史书的内容,又有辞书的形式。在计划经济时期,框架结构基本相同,千书一面在所难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并随着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年鉴研究会对倡导创新的力度加大,出现了五光十色的年鉴框架。一些年鉴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省级年鉴现有五种结构的框架:
一是五大类结构。即《条例》所规定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五类内容。自然类内容实质上是区域性的基本情况简介,以概况、概览、概述、综述等形式出现。可能因为大家过分强调年鉴年度性的缘故,这个部类本来应是以区域基本情况复载资料为主,却装了很多很杂的内容。有的年鉴把不好归类的内容统统拉到该类中,变成杂乱无章的部类。有的年鉴“政治”与“经济”、“文化”与“社会”、“经济”与“社会”内容界定不清。五大类以外的资料既不好归属,又不好以部类形式出现,造成上下两难。其实,不论年鉴一级目五大类名称出现还是暗含,《条例》规定综合年鉴要记载的五个方面内容,各家年鉴基本都做到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