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关于通电线圈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角度加大的实验主要是加深认识,电的确可以产生磁场的概念,当我们用眼睛看难以判断的时候,增加线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作出合理的判断,丰富学生对“电和磁”第二层次的认识——电流越大,产生磁力越强。
再次关于制作电磁铁,吸引起回形针的实验的意义在于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丰富概念的内涵:电可以产生磁,把铁钉磁化去吸引回形针。这个实验的意义有二:1、检验学生所获新知 2、概念内涵更为丰富和真实。
最后理论联系实际,这在概念内涵上又丰富了一层:电能转化成磁场,电能又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热能、太阳能、机械能等相互转化,强化能量转化在判断上的作用,感受“过程”。
3、《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图示和交流式的实践研究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课,对于中段的学生来说,搞清人身体内部的器官,还是有难度的。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阅读书籍的不同,一部分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器官的名称,比如:心脏、胃、小肠、大肠、肛门等。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胃”是食物的主要消化器官,但是食物进入口腔之后的旅行过程不是很清楚。在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意识里,这几种消化器官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样排列的呢?为了完整地体现出孩子们的原有前概念,老师建议学生们先自己动手画一画这几种消化器官的关系位置图,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换意见,补充完整自己的图。
待全班汇报交流后,老师及时纠正学生对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线路”已有的错误或不完整的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形象理解,教师采用了拼图的形式:
(四)、基于“儿童前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的几点思考:
“儿童前概念”是探究式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在独立、合作学习中,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逐渐调节自身的学习,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在其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环境的提供者。
1.尊重儿童间的“前概念”水平的差异
在实施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写在备课本上的教育理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常得不到体现,而表现出以“教”替“学”的现象。通过教师间的相互研讨,老师感受到之所以走上讲台就变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具体来说就是缺乏对学生前概念的认识,缺乏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了解。由于缺乏对教育对象全面的了解,因此以“教”替“学”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通过对学生前概念的认识,我们认为只有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前概念”水平的差异,才能切身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的不均衡性,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