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题名称的界定
“阅读”即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国家规定的教学作息时间以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效”即有效果,有作用,是指学生的阅读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及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还意味着人们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的一切付出(包括时间、精力、物力、财力等)要符合“经济原则”或“节约原则”。“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在进行独立阅读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从而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获得知识,同时,在情感、能力、价值观等方面也有所收益。因此,我们本次课题研究的研究反方向就是要克服学生过于浮躁的课外阅读心理,探究提高阅读质量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题理论依据及意义
1.课题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对扩大学生知识、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读写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促进志向的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也有这样的论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心理学家也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学生成长的需要:
A、从社会环境层面而言: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的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这座“大厦”的基石。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让学生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已经是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
B、从学校教育层面而言:我校有着良好的读书传统,学生对阅读有一定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方法有待进一步提升。通过课题研究,是我们教能从理论的层次进行思考和提炼,是课外阅读的指导真正落到实处。
C、从学生健康成长的层面而言: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地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