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总结出初学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两句易记、好用的口诀:“条件具备按格式,条件不足先解决。”用它可以从先解决一个条件逐步发展到先解决二个、三个条件。有实践应用价值的两句口诀,在继续引导学生完成其它更复杂的几何证题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等使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定理,法则。同时在学生活动中也进一步体验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例如:通过学生制作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框架等,从而发现它们形状的变化,进而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策略二、提高课堂效益,要在质疑和实践中探寻真知
“一个问题的产生,往往比解决这个问题更为重要”。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阶段,他们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急于想去发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我们的课题组老师抓住这一特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从而想去主动探求知识。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分别取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小彝块放在水里,学生们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下沉了。针对这一实验我让孩子们大胆质疑,于是一个个精彩纷呈的问题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浮在上面,而铁块放在水里却下沉呢?”;“把质量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是什么结果呢?”;“把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怎样呢?”。于是我顺势诱导:“既然同学们有那么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多疑问,那你们今天愿意和我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吗?”,“愿意”“愿意”。同学们在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纷纷跃跃欲试。之后,老师再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带领他们去解决心中的疑团,这样学生学起来便会兴致盎然。
物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去实践、去发现。吕叔湘曾说过:“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的劳动。”这种教学只能使学生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思维能力受到阻碍,教师要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生活领域,让知识经验在动手实践中形成。例如,过去学生在解答“检查电路故障”这类习题时,往往感到比较困难,于是我们的课题组老师设计了“争做电气工程师”探究活动:发给学生电池组、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好、坏小灯泡各一个,导线若干,并组成电路。要求学生或利用电流表或利用电压表或利用导线来找出坏灯泡。只要有学生找出坏灯泡并说出了一种正确的方法,就授予“电气工程师”奖牌。学生对此兴趣颇高,当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找到了一种或多种方法时,都异常兴奋,心中充满了成功的欢愉。通过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抽象的理论知识也通过动手,得到了内化,并在其脑海里刻下深深的烙印。
策略三、提高课堂效益,要运用实验探究策略,培养学生获得真知的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化学学科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的自然科学,尽管蕴含了许多知识,但真正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理解和掌握化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则等知识,最优的方法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追求过程化的学习,而绝不能把“知识”当作“产品”简单地提供给学生,因此在课题研究的探索中,我们课题组老师坚持以问题为本,不断创设问题化的学习情景,针对学生求新求异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和能力,对化学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转变学习方式。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也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我们先设计了如图1装置,并且老师首先作了演示,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得出:如能发生反应,瓶内压强会随气体的减少而减小,致使小橡皮泡变大。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本实验的设计很有趣,若我们能善于思考,我们也能设计与它一样有趣的装置,产生明显现象证明该化学反应的发生。学生思维受到启发,并在老师的启发下设计出许多装置,最后一致同意如图2和图3的装置:
通过对知识的整合设计出实验装置,同时对实验操作提出具体要求。学生说这类实验的设计其实就根据压强变化原理去设计,他们发现了这类反应的实验原理和方法。通过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